作者:傅志泉 许培新
全国政协常委、省政协副主席、省委原主委朱兆良院是中国土壤学会名誉理事长。当然,他十分了解祖国的每一寸热土。一朱兆良是国际土壤学会水稻土肥力组主席。一般的科研工作和成果往往很闪亮耀眼,朱兆良的土壤氮素研究却是默默的、脚踏大地的。氮能增产,但究竟亩施多少氮肥最佳?世界尚无定论。做这项科研需要到田里采土、化验,中国的农业虽发达,但中国的田块面积小,采土法不合适。且施氮过程受多种因素制约,如暴雨、地下漏水以及不同的耕作方法等等,得出的数据往往差异很大,至多是个“半定量”。朱兆良跳出了旧有的试验模式,带领科研人员走出实验室,走进水稻田,在太湖四周布点。这是一种区域性的试验方法,先在点上得到最佳亩产量和最适宜的氮量,然后再从宏观上综合出该地区的亩用氮基数,最后进行理论证明。试验符合国情,不采土,也不误农时。科学研究必须深入,朱兆良的课题往往也是一做十几年,很深很深;但科研成果的应用必须深入浅出,便于推广实施,朱兆良给出的亩施氮基数很明确,是个指导数,农技员和农民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田块的个性增减施氮数。这项成果显示出朱兆良宏观指导的科学家气派。成果应用从长江三角洲走向了江西,走向了山东,走向了华北平原,被列为全国土壤学会推荐方法。近十几年来,他先后获得国家和中科院的10项科技进步奖。显示农业科研综合成果的“陈嘉庚农业科学奖”,从前只颁发给集体,1994年才开始颁发给个人,而朱兆良就是首度问鼎“陈嘉庚农业科学奖”的。成就使他蜚声国际同行。他在国际土壤学会上作的“稻田的氮肥管理与氮素转化关系”学术报告,被国际水稻首席科学家誉为“我们邀请到了最好的科学家作这个报告”。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是朱兆良年年都要去开会的地方,那儿的负责人年年都想挽留下他;在澳大利亚访问时,主人特意安排一个适合朱兆良工作的单位参观。当这位中国科学家称赞这单位时,主人就迫不及待地问:“你留不留下来?”他觉得盛情难却,便委婉地说:“国内的工作忙呀。这样吧,我派几个年青人来。”果然,朱兆良后来推荐了几个年青人去那里。现在,他们在澳的生活条件都比朱兆良优裕,但朱兆良不后悔:“我的祖国观念太强了,不会变。”国内有些单位也在打他的主意,某农业大学以年补助费10万元,单独建实验室,解决住房、汽车、子女工作等优厚条件,聘请朱兆良当首席教授,朱兆良淡然一笑:“那不是置我于不仁之地吗?土壤所培养了我,不能见利忘义。”人格,崇高的荣誉,朱兆良太热爱这方土地了。二1998年春天,朱兆良走进了人民大会堂,出席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3月4日下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时任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的陪同下来到联组会上。江泽民同志对委员们的发言听得很认真,并随手记到本子上。时任我党中央副主席朱兆良讲的是农业高产地区出现的与农业有关的环境污染,并建议在原来提出的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基础上,再加上“低耗和无污染”。他的发言引起了总书记的浓厚兴趣,当场对朱兆良说:“今天学到了很多东西,譬如你讲到了农业污染。这个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一般只讲工业污染,农业污染是个新概念,以往我们对农业污染不够重视,实际上问题还不止这些。我把主要的都记下了。”总书记的谦虚、诚恳给朱兆良留下很深印象。半年之后,印象更强烈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公布,朱兆良发现“决定”中有这样一段话:“要控制工业、生活及农业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土地和水资源的污染。”科学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被上升为党和政府全局性的决策,这自然令朱兆良激动。三义无返顾,朱兆良从此踏上了一条新的征程:不是作为他早已稔熟的科学探索,而是作为一位民主党派领导人的政治追求,开始把专业知识与参政议政结合起来,多次率队赴农村调研,奔走于大江南北、湖泊田间。1998年6月,他南下广东考察了广州、佛山、从化等地。这位长期以长江三角洲为依托的土壤学家,延伸着自己的视线,以更宏观的思维去把握调研课题。这年9月,朱兆良率队在省内作跨越大江南北的纵向考察,南起江南水乡吴江县,北至徐州沛县,10天之内行程2千余公里,考察了三市六县十几个乡镇。他欣喜地看到,自己在省政协大会上的呼吁和提案产生了影响,各地主管农业的领导认识有了提高,不再以“高产论英雄”,开始讲求低耗和无污染了。另一个可喜现象是一些地方以生态农业来实现高效农业,显示了农民自觉走低耗、无污染之路:阜宁县罗桥乡的干部一手从水稻里捞出一把大螃蟹的情景,让朱兆良非常高兴。“万亩鱼蟹精养,万亩稻田养殖,万亩荷藕立体种养”的不施化肥做法,无论从调整农产品结构来看,还是从保护土壤来看,这都是一条路子。10月下旬,根据这次调研情况,朱兆良代表我党中央在全国政协常委会做了题为《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进程》的大会发言,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1999年1月,朱兆良又在省政协八届二次会议上代表省委作了《增加农民收入是做好农村工作的出发点》的大会发言,指出“增收”比“减负”更重要。时任中共省委书记陈焕友立即批示:“朱兆良代表农工民主党的发言很好。首先发言题目(增加农民收入)非常重要,它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时期农村工作的根本问题,也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全局问题。”四1999年5月,朱兆良再次率队在苏南地区作了一次横向考察。这是由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我党中央调研组、省政协科技委员会的专家组成,力图摸清农业活动引起的地表水、地下水和农副产品的污染现状。朱兆良的调研风格第一是实事求是,第二还是实事求是。每到一个地方,他不凭印象要数据,不靠感觉靠理性。当有人拿不出数据时,他十分感慨地说:“90年代后,监测工作反而不健全了。决不能让我们的土壤变成不设防的土地。”他提醒人们:“零点行动后,太湖的工业污染是减少了,可农业污染呢?零点行动后太湖的含氮量反而是增加的。”他在田埂地头反复询问农民的一个问题是:“每亩田施多少氮?”回答总是超标,所有数据都说明由于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引起的农产品污染已经相当严重。朱兆良颇具深意地说:“照此状况,谁还敢吃农业高产地区的大米呢?”我们的食物、我们的饮水、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已经成为这位土壤专家深深的忧虑。又是春天,2000年3月朱兆良第三次登上了全国政协九届三次会议的讲坛,代表我党中央作了题为《在集约农业区应避免农副产品和水质污染》的大会发言。他呼吁,加快制订国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政策和法规;他建议,尽快建立农副产品和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他指出,要创农副产品的品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为我国进入WTO做好准备;他提醒,必须解决好江湖水的富营养化……首都人民大会堂里,响起了这位科学家的心声,言辞铮铮、态度恳切。为什么情绪如此激动?当然是为了我们脚下的这方净土。五“三农”问题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朱兆良长期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农工党江苏省委在他的带领下,围绕“三农”问题参政议政开展一系列调研,从农业污染、粮食安全、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到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等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比较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取得良好的效果。2002年初,朱兆良代表农工党江苏省委向省政协八届五次会议提交了《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大会发言。时任江苏省副省长姜永荣批示:“农工党江苏省委的发言,提出了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值得重视的一个重大课题,尽管我们过去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并下发了一些文件,但从实际情况看,发展不快,水平较低,发言中对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符合实际,所提五点建议很有针对性,请办公厅转农工办、研究室、农林厅,共同就这一问题进行调研并提出加强指导的具体建议。”针对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情况,2004年朱兆良院士率农工组部分在宁省政协委员就如何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我省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及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等问题进行了调研,之后又邀请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江苏省社科院、南京大学、省农林厅、省农科院等单位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召开了“粮食安全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专题讨论座谈会,就如何处理好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以及粮食安全三者之间的矛盾展开了讨论。在实地调研考察和广泛听取专家和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根据江苏农业资源和经济发展的特点,撰写了《关于协调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几点建议》和《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和创新体系建设投入的建议》的专题报告。省长梁保华在批示中说:“朱兆良副主席的建议很好。请莉新(分管农业的副省长——注)、宝田(省长助理——注)同志阅。明年‘三农’工作的安排要认真吸收朱兆良同志提出的意见。”2004年9月,朱兆良还应邀向省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的同志做了《藏粮于土藏粮于科技》的专题报告。这几篇调研报告被作为提案提交2005年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朱兆良就此问题接受了多家媒体的采访,所提建议得到了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06年6月,朱兆良亲自撰写了《拓宽思路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建议》一文,就处理好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生态、畜牧养殖业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此文被我党中央作为专报呈送国务院温家宝总理,7月5日温家宝总理作出批示:“农工民主党中央在调研基础上提出的建议,非常重要。请批转有关部门参考、研究。”作为科学家的朱兆良从事科研工作有个诀窍,就是抓住一个点长期深入地研究下去,他从事氮素研究长达五十多年,成为了这个领域的学术泰斗。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