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委呼吁完善低保退出机制
随着苏州市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通过政策的不断完善、工作手段的不断更新、动态管理力度的逐步加大,市低保人数稳步下降,截至2012年9月底,苏州市城乡低保人数已从2007年的8.24万人,下降到5.71万人。而“出保难”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一方面由于低保家庭目前的附加待遇越来越多,低保家庭不愿出保;另一方面,低保家庭的收入难以准确核对,以至于不能及时做好退保工作,影响和制约了低保工作取得应有的效果。
为此,农工党苏州市委在2012年6月召开的市政协十三届一次全会上提交了集体提案《关于完善我市低保退出机制的建议》,分别从主、客观角度入手,提出了加强部门联动,实现相关信息资源有效共享;改进工作流程,使低保退出更具操作性;建立激励机制,引导低保人员就业;加强宣传和监督,使低保对象“能进能出”等建议。
10月18日上午,苏州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处长周建明来到农工党苏州市委机关,就该提案进行面对面的答复。据介绍,2007年苏州市出台了“救助渐退”政策;2010年扩大了住房救助、慈善教育救助、医疗救助和就业援助等专项救助范围;建立了ABC动态管理机制;逐步引进部门信息比对机制,2010年苏州市被民政部确定为收入核对试点地区,各项政策不断完善,为解决“出保难”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对比国务院近日公布的《
国务院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意见》,苏州市低保工作还需进一步完善。他表示,农工党苏州市委的提案调研充分,建议合理,对进一步完善市低保退出机制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在提案的推动下,2012年9月,苏州市出台了《苏州市市区低保关系迁移操作细则》,进一步统一城区低保关系迁移程序,规范迁移工作,有效解决了因人户不一致给低保动态管理带来的工作难度。今年10月,苏州市又出台了《低收入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试行)》,逐步建立全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信息平台和网络专线,与相关部门实现对接,查询公安(户籍和车辆管理)、人社(社会保险)、房产、住房公积金、民政、金融、证券、工商、税务等职能部门和机构的有关信息,与社会救助申请人申报的家庭收入等信息进行比对,从而准确核算和掌握申请人家庭收入和财产状况,为能否救助、救助多少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规范市低收入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通过传统和信息化手段并用的办法,来推进低收入家庭的核查认定工作,提高政府救助的准确性和公信力。
农工党苏州市委副主委兼秘书长张健红,金阊区监察局副局长、农工党市委参政议政与理论研究工委委员惠启蒙参加提案答复。张健红副主委对民政局对农工党市委提案的高度重视和积极落实表示感谢。她提出,作为国家首批收入核对试点城市,苏州市要加快建立全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信息平台,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快成立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构,使低收入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完成《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基本建立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的要求。(调研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