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余伯阳,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生部部长。他还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京中药复方与质量标准重点实验室主任、中药复方研究室主任,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学科带头人,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新药审评专家,国家药品价格评审专家,国家保健食品审评专家等;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新型药物给药系统分会副会长、中药药理学分会常务理事等;《中国天然药物》、《中药新药与临床》等学术刊物编委。
余伯阳生于医药世家,家中三代教授都是研究化学药物与中药的,因此余伯阳自小便志存祖国中医药事业。攻读博士期间,他师从我国著名生药学家徐国钧院士,不仅学术上有了更深的造诣,也继承了老一辈科学家忘我的工作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余伯阳曾先后赴日本和美国学习工作,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归国。归国后,余伯阳主要从事中药及复方质量控制及体内过程、中药和天然药物生物技术、中药新药开发等研究。他先后主持国家攻关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30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其中麦冬的系统研究经国家级鉴定具国际先进水平,先后获国家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主要完成者之一的攻关项目“著名古方生脉散的系统研究”,获首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省部级)。
多年来,他在学术上成果累累。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80多篇,SCI收录48篇;作为主编、副主编出版学术著作4部,参编学术著作11部。他实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8项,获得发明专利的证书9项,申请发明专利17项。科研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2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省部级)1项,中国石油化工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1项;并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五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他的研究成果,对提高中药材鉴定水平,保证中药质量,发展优良品种生产,扩大资源利用,都有着重要意义。
在潜心生药研究的同时,余伯阳十分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他结合中国药物研究的情况,提出了生物组合化学的新概念,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重点科技项目的资助。利用这个理论所进行的中药活性成分的生物组合化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已获得发明专利2项。近年来先后研制开发了中药二类新药3个,三类新药4个,合同利用企业来源经费逾1500万元,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余伯阳在完成科学研究的同时不忘自己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先后指导研究生愈百名,其中已获得博士学位30人,获硕士学位28人,所参与的教育改革项目于2009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他的学生现在已有多人成为教授、研究员、主任药师等专家骨干,也有人走上了副市长等领导岗位,可谓桃李满天下。
二十年的辛勤耕耘,使余伯阳获得了许多荣誉:1998年和2004年两次被评为江苏省“333工程”跨世纪、新世纪学术第二层次带头人,1998年被评为江苏省“青蓝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2002年被授予教育部高校优秀骨干教师和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3年当选国家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并于同年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二
在繁忙的本职工作之余,余伯阳始终热心党务,积极发挥作用,在民主党派这个舞台上尽心尽职。他于1998年12月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还是一位普通党员时,余伯阳就积极参与所在支部的党务活动,参与完成了支部于1996年承担的贵州大方县扶贫项目“刺梨系列酒”和兽药“虾康灵”的研制,并交付大方县投入生产,支部也获农工党中央“智力扶贫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自2002年起,他相继担任农工党江苏省直工委主委及药大支部主委。作为支部主委,在本职工作之余,他团结支部党员,开展了富有特色的活动:多次组织党员开展和参与科技扶贫、科技下乡活动;带领党员为贵州贫困学生捐款;资助本校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在他的领导下,支部党员关心社会,积极参政议政、献计献策,仅2005年就向省委上报了9条提案,居当年省直基层组织所交提案数量之首。在2003年抗“非典”斗争中,他联合校内专家针对江苏省非典期间的预防、加速非典药物研究等提出的两条社情民意迅速得到了时任省长梁保华的批示;由他主持的“中药复方SW”的研制工作在较短时间内就初步告捷。
成绩有目共睹,工作也再次被肯定。中国药科大学支部曾先后获得“江苏省优秀基层组织”,“省抗非先进支部”,“全省基层组织三年创优先进集体”,农工党中央“全国先进集体”,江苏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为经济建设服务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他本人也先后被中共中央统战部和各民主党派中央评为“全国支持社会主义建设先进个人”,农工党中央授予“全国抗非典优秀个人”,并荣获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先进个人”等称号。
作为省直工委主委,余伯阳积极出谋划策,推动省直工委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在他的领导下,省直工委的领导干部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及组织发展工作等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全省的基层工作中居于前列。
2003年,江苏省委《关于在全省基层组织中开展“创优争先,迎接我党建党75周年活动”的意见》(简称意见)下发后,省直工委在余伯阳的领导下,及时召开全体委员会议研究讨论,决定要以此为契机,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他们整体部署,稳步推进,通过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近三年的努力,省直各基层组织在自身建设、参政议政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绩。党员的政治素质得到提高,组织生机和活力得到增强,广大基层组织建言献策水平明显提升,创建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同年,由于“抗非”工作突出,省直工委共有六名党员、一个基层组织受到农工党中央和省委的表彰。
省直工委早在2004年就开展了“参政议政月”活动。活动受到了广大基层组织的积极响应,超过四分之三的基层组织提交了近70份调研资料。省委选定了其中的15份作为2005年省政协会议的提案,占省委总提案数的三分之一强。特别是《关于修改食用加碘盐标准的建议》还被我党中央吸纳作为全国政协提案。
余伯阳领导下的省直工委近年来还致力于完善省直工委的各项工作制度。他们数次召开省直工委委员会议,讨论修订并通过了《省直工委工作职责》、《省直工委会议制度》、《省直工委委员分工制度》、《基层组织工作及考核制度》、《基层组织活动制度》、《基层组织委员会委员分工制度》、《支部党费收缴使用制度》、《基层工作手册》等八项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是省直工委正常运转的必要保障,使省直工委的工作能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
余伯阳在担任江苏省政协委员期间,积极为省经济发展建言献策。2003年他首次参加省政协会议,就公众所关心的药价虚高、我省传统旅游业向现代文化旅游产业转化、高校及科研院所参与工业园建设等问题提交了4项提案。余伯阳还一直对如何发挥好江苏科技、人才大省的优势进行思考,在参加省政协九届五次会议分组讨论时,他提出要关注源头创新、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营造宽松的科研环境,吸引更多力量为江苏服务的想法,受到了参加分组讨论的时任副省长张桃林以及与会者的关注。在江宁大学城有一条主干道,叫做“龙眠大道”。2007年省政协会议上,余伯阳为首联名提出提案,建议将“龙眠大道”更名为“龙腾大道”,或其他有利于激发广大学子奋发向上的路名。这个建议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媒体积极转载。
他还十分关心苏北贫困地区的建设,先后两次组织药学专家赴盐城东台、大丰考察沿海滩涂,探讨可利用的沿海生物资源,通过向科技部门提交建议书等方式,力促将沿海耐盐植物的综合利用列进2006年省科技攻关项目指南,并协助有关企业申报了有关课题和两项发明专利。所形成的开发苏北海洋药用资源的建议案,被农工党江苏省委列为2006年省“两会”的集体提案和省政协常委会发言材料。他在2009年政协会议上有关江苏沿海开发的提案获2010年政协优秀提案。
“注重自身道德修养,努力发扬创新精神”这是余伯阳对自身的要求。平实而精辟的思想,平凡而脱俗的品格,现实而高远的追求,这就是余伯阳。
(执笔人:李 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