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越崇山峻岭进村防疫(第一天)
昨天,我们来到什邡境内,将刘蓥华、红白、八角三镇的15个村进行卫生防疫工作。事前,我所在的第十分队也作了分工,我带领一队4人,任务是八角镇的双桥村;另一队由副队长带领向八角镇的新洪村进发。
在沿途我看到这里的房屋破损严重,许多已经倒塌,基本没有完好的建筑,都是危房,人们就在自己屋外搭建起帐篷,用于住宿。双桥村的人员死亡不多,我们到达后随即展开了工作,重点是对食品、饮用水、粪便、厕所进行监测,以防止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我们当天一共对该村的三个组进行了监测,总体情况基本稳定。
食品方面,目前这里多以赈灾食物为主,包括方便面,瓶装饮用水等。每天领取一次,还是比较充足的。但是我们也发现部分面包,因为保质期只有2-3天而过期,已经集中销毁。环境方面,垃圾乱扔现象比较严重,没有集中收集和处理的机制;由于很多群众的居住点沿着溪流设在山坡,垃圾乱扔也导致溪水污染,并向下方继续流下去;粪便也没有良好的处理方式,容易造成排泄物污染。
当地有一个集中式水网没有被地震破坏,我们对饮水水源、水箱进行了检测,并研究出解决处理的方案。对当地病症监测也显示,没有腹泻等肠道传染病的情况,目前总体情况比较稳定。下一步将要进行消毒工作,主要消灭苍蝇等虫类,因为它们具有很强的传播能力。一天下来,我们跑完了整个双桥村。该村有好几座山,住着不到200户人家,700多人口,但因为当地百姓的依据很分散,道路多是在崇山峻岭间,需要翻山越岭,而且有断层、裂缝,行进比较艰难,这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影响。目前此处的抢险、救治和安置工作正逐步展开,由于比较艰难的地埋环境,预计完成各项任务还需要一段时间,我们呆在这里的时间可能会较长一点。
发动灾区群众自救(第二天)
昨天,因为工作的需要我暂时离开了防疫队伍,到德阳办事。现在具体的情况不是很清楚。总的工作一方面是开展环境消杀、饮用水消毒、疫病模底调查和健康教育等工作。另一方面帮助村干部恢复、健全村组织,明确分工,制定具体详细的卫生防疫计划。
据我了解,防疫队员能够因地制宜想办法,热心救助伤病员,他们得到群众的支持与配合,防疫工作得到良性发展。
防疫队员利用分发捐赠食品的机会,向受灾群众宣传党和政府关心灾区群众的身体健康,把卫生防疫作为当前重点工作的指示;针对各村具体情况,开展健康教育,宣传防疫知识。同时,他们还在村组挑选有文化且身体强壮的党员、群众担任环境消杀员,通过示范、一对一的培训,使这些消杀员很快掌握要领,投入工作。
在竹溪村,有一对堂姐妹——邓青华、邓青兰,她们都是蓥华中学初一(1)班的学生。地震使她们眨眼之间失去了22位同学。她们俩从废墟中被救出后回到村里,明显地表现出心埋有障碍。我市赴该村工作的同志了解情况后,和她们接触,做一些心理疏导,动员她们担任防疫队的向导,做方言翻译的工作,鼓励她们和同龄人接触,树立起她们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现在,她们的情绪渐渐稳定。主动融入了村里的自救工作。
应该说,这种发动群众,使其积极参与、配合的做法,能够大大加快组卫生防疫工作的进度。
“你以后的学费由我来承担!” (第三天)
13岁的张文在汶川地震中失去了家园,现在的生活条件很是艰苦。已经懂事的她担心起自己的未来了,“我还能上学么?”我市防疫人员呈卫兵了解到她的情况后,当即表示愿意资助小张文读书,一直到她大学毕业。
这件事情在我们卫生防疫队里一时传为佳话,而吴卫兵则表示这样做没有好称赞的,他说,“其实这和我们从千里之外赶来预防疫情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帮助灾区人民。”
据吴卫兵讲,昨天他们来到什邡市八角镇爆竹园村开展工作时,看到这里房屋损毁十分严重,约有70%的民居已经完全倒塌,现场一片狼藉。大家都暂时居住在临时搭建的简易帐篷里。我们了解到这里有一户人家,原来就比较贫困,现在又推动了房子和微薄的积蓄,生活条件会怎样艰辛是可想而知的。“我还能上学么?”小张文问妈妈,她好像也意识到这场灾难将会给她带来什么。
小张文是八角镇新拱村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一向很好。吴卫兵告诉我们,了解到这个家庭的困难和小张文爱学习的情况后,他很为这一家不幸的遭遇感到难过,“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啊”,当即表态要资助张文上学,他说他可以每个学期给张文寄来学费和一些学习用品,而且他会将资助活动一直持续下去,“只要张文自己争气,我们会一直支持她读完大学。”
村里面的副支书为此还为他的资助举行了一个简单的仪式,给吴卫兵留下了小张文汇款及通讯方式,张文的母亲不停地念叨着什么,“具体的听不太懂,反正都是些感谢的话。”吴卫兵告诉。
热汤热饭化解了一天的辛劳(第四天)
5月27日,汶川地震过去十五天。这些天,我们每天重复着相似的工作,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但大家都觉得在这些重复和艰辛中,日子都过得很充实。
差不多清晨5时多一点,天还没有完全亮,在什邡市蓥华镇“江苏省赴四川灾区卫生防疫应急救援队”营地上的一顶小帐篷里,我们就已经醒来了,打着手电在笔记本上根据昨晚指挥部例会的精神拟定全天的工作计划。
8时,大家乘车准时出发。
地震给灾区饮用水安全造成极大地威胁,为了保证水质安全,我们要对其进行加氯消毒。我们带上消毒药品,山路塌方堵就踩出一条路,实在不好走只好舍近求远。为了安全通过险地,总是留一个人停下来观察险情,相互照看,要爬几十分钟才到达山顶。从山上往下走可以发现,由于村民的房屋受损严重,他们就在旁边搭起了简易防震棚,一些生活垃圾随地丢弃,沿水沟形成了一个垃圾带,污染了流淌的泉水。我们挨家挨户宣传垃圾的危害及处理办法,并不时地拣起地上的垃圾选地深埋。
中午时候,我们回到村里乘着受灾群众领取捐赠食品的机会,见缝插针地向群众宣传食品卫生知识。怎样识别过期食品,开瓶的牛奶不能过夜,霉变粮食不能吃,剩下的饭菜要用纱罩起来等等。我们还动员群众拣垃圾,保护环境从自己做起,提醒群众有病及时就医。
晚上6时30分回到驻地,顾不上喘口气就召开例会,总结一天的工作,找出主要问题,分析对策。之后的晚饭,捧着驻地厨师为我们准备的热汤热饭时,一天的辛劳被化解了。此时此刻,我们仿佛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吃的是人间最可口的美味佳肴。
第二天,双桥村的大量工作还等着我们。
负重征服海拔1200米山峰(第五天)
这些天来,我们的卫生防疫工作依然在继续,队员们克服了地形、生理等方方面面的困难,深入每家每户,我们的做法获得当地百姓的一致好评。刘荣海昨天还登上了海拔1200多米高的居民安置点为那里的灾民服务,这一举动,更是赢得了灾民的赞许。
27日,刘荣海在雪门寺村开展工作。按照分工,他和来自省疾控中心以及扬州疾控中心的几名队员一起到该村的1至5组。其中2组和3组都住在海拔600米以上,当查完驻扎在海拔800多米的居民临时安置点后,已是10点54分了。
“这一路走索还,要不断地为沿途居民检查卫生情况,本身已经很累了。”刘荣海事后告诉我们,但是还有是处灾民安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