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968年3月生于江苏省涟水县,现任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传染病防制科副科长。农工党员,副主任医师,国家麻风病防治专家,马海德奖获得者,曾被卫生部派遣到西藏进行为期3个月的麻风防治技术援助工作。“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在入川抗震救灾期间,他先后任江苏赴川卫生防疫队什邡大队第九分队副队长,北川大队副大队长兼大队技术部部长和20分队队长。他在“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的卫生防病战役中,认真践行自己作为一名白衣战士的天职。
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
5月12日上午11:20,张连华正与国家麻风病控制中心的专家一道,乘飞前往贵阳,对世界卫生组织设在贵州省的麻风病控制项目进行督导。2:28分,刚出贵阳机场,他顿时觉得脚下的大地抖动起来,敏感地意识到我国的某个地方可能发生了地震,但是始终没有想到事后震级会如此之高,后果会如此严重。晚上,通过电视看到温总理奔赴四川前线指挥抗震救灾工作,他的心一下子就悬到了嗓子眼。国家遭灾了,四川人民遭难了,他立即意识到灾后防疫工作将会提上“抗震救灾”的重要日程。此刻,在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我是一名防疫人,一定要上灾区”。在随后的贵州工作期间,他主动与科室领导联系,为灾区捐款,并报名参加入川抗震救灾工作,同时加快在贵州工作节奏,谢绝当地任何休闲安排,提前2天于17日晚结束贵州的项目督导工作,回到南京。
电视、报纸等媒体的许多惨烈画面及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抗震救灾的感人场景深深地激励着张连华,坚定了他上灾区的决心。他暗自下决心:“就是休公休假,做一名志愿者,也要到灾区去,为灾区人民尽自己的一份力!”。18日深夜,当他接到单位通知,要求他作好赴川参加抗震救灾工作的准备时,张连华心潮澎湃,激动地一夜没有合眼。他感谢组织和单位领导的信任,圆了他为灾区人民贡献绵薄之力的梦想。19日,张连华完成与科室同事的工作交接后,购置必备个人用品,于20日告别妻子和孩子,踏上了赴川参加抗震救灾工作的征程。21日,他到达地震重灾县四川省什邡市蓥华镇,旋即投入到紧张的抗震救灾卫生防病工作中。
在灾区干起了“副业”
在什邡市,他被编入江苏省赴四川抗震救灾卫生防疫队(简称江苏赴川卫生防疫队)什邡大队第九分队,任副队长。他带领九分队的一个小组,负责什邡市八角镇爆竹园村的卫生防病工作。在工作中,张连华不仅是环境清理、消毒杀虫、饮水消毒、健康教育、疾病监测等方面的一把好手,能够带领着他的小组出色地完成当日任务,而且他还在工作之余,干起了有益于当地灾民的“副业”。
张连华看见许多村民因昆虫叮咬等原因发生了皮肤病,从5月23日起,他就利用所学的皮肤病专业知识,一人开起了“战地皮肤病小诊所”,义务诊治村民虫咬性皮炎等皮肤病。一些经治疗明显好转的孩子家长再次见到他时,拉着他的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还培训当地灾民如何防治虫咬性皮炎,受到灾民们的热烈欢迎。张连华深知疾病治疗所需药品很紧张,为此,他向全队发出“义务诊治、捐赠药品”的倡议,得到了许多队员的响应,他们宁可自己忍受昆虫叮咬引起的皮肤骚痒,纷纷拿出随身携带的皮肤防护药品,塞到八角镇爆竹园村灾民手中。灾民们缺医少药的困难解决了,队员们的心乐了。
八角镇新拱小学六年级13岁的张月小朋友,不但学习刻苦认真,而且唱歌画画非常好,但家中房屋在震中全部倒塌,致使家庭生活更是雪上加霜的消息后。张连华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联系张月老师,提出在经济上帮助张月实现上学成才的理想。“六一”儿童节那天,张月还穿上了张连华给她买来的新衣服。看着高兴得象天使一样的张月,张连华开心地笑了。在他的带领下,他的2个队友也纷纷伸出友爱之手,分别与什邡市八角镇爆竹园村2位受灾小学生结成学习帮扶对子,每年为他们免费提供书包等学习用品。当张月的母亲得知张连华要奔赴另一个地方时,拿出家中唯一一块没有在震中损坏的腊肉,请他带走,张连华婉言谢绝了。“把东西留给孩子吃吧!”他的行为感动了当地的灾民,更是为江苏疾控人在当地留下了好口碑!
当张连华看到震后村里到处是垃圾,影响环境卫生时,他利用什邡市八角镇爆竹园村许多孩子一时不能复课的时机,当了一回学生课外“环境卫生辅导员”,倡导小学生积极行动,从小做起,爱护环境,帮助家长和村子捡拾垃圾,为重建家园尽一份力,以实际行动参与爱国卫生运动。此举得到了小朋友们的积极响应,更是被镇政府列为当地灾后卫生防病的一项措施加以推广落实。
转战北川,勇挑重担
在同一个地方发生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三种特大自然灾害,世界罕有。北川——过去一个无名小县,在这次灾难中三种特大自然灾害全遭遇了,北川县城被夷为平地,“北川”成为本次汶川大地震重灾区的代名词,成为了全国乃至世界关注抗震救灾工作的焦点。灾后的北川,满目疮痍,坍塌的房屋,断裂的道路,滚落的巨石随处可见,每天都能感觉到几次大的余震,生存条件十分恶劣。
6月3日,江苏赴川卫生防疫队总指挥陈连生书记,根据灾后卫生防病形势的需要,特地从什邡大队抽调10名精干人员,组成北川大队第20分队,转战北川县完成突击任务,为此,张连华又踏上了此次抗震救灾工作新征程。
擂鼓镇距北川县城仅7公里,是北川的南大门,也是本次受灾最重的乡镇之一,人员伤亡近3000人。由于北川县城已不复存在,灾后的擂鼓镇成为了北川县救灾工作的前沿阵地。随着大量县城和周边山村受灾群众的涌入,加之各种外来的救援队,使这个原本7000余人的山区小镇居住了近4万人。“帐篷挨帐篷、人多、人杂、没电、缺水、缺厕、垃圾遍地、蚊蝇横飞”“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等景象交织成擂鼓镇恶劣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形成了造成疾病流行的重大隐患,灾后卫生防病任务非常繁重。同时,由于地震造成该镇大量人员伤亡,原有行政管理和医疗卫生系统均严重破坏,擂鼓镇的卫生防疫工作成了一块“最难啃的硬骨头”。
江苏赴川卫生防疫队总指挥将这一光荣而艰巨的擂鼓镇区卫生防病任务交给了由张连华带领的北川大队20分队。6月4日,刚踏上擂鼓镇的他,立即带领队员,顶着烈日,在擂鼓镇区进行摸底调查。张连华和队友们走访了镇区农贸市场各个摊位,检查灾民安置点,深入幼儿园和驻地外援医疗机构进行实地调查,基本获得了镇区整体的卫生防病情况,明确下一步的工作重心,提出并逐项落实了“发掘并依靠镇区残存的领导机构组织和协调镇区卫生防疫工作、依靠镇区幸存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组成的义务防疫队维护镇区自身的卫生环境、建立20分队与镇义务防疫队卫生防疫联动机制、营造全镇参与卫生防疫工作声势、统一规范居民集中点和幼儿园等重点场所卫生防疫规范、加强镇区卫生防疫引导和工作督导、建立激励机制和强化健康教育”等整治镇区环境卫生的八条针对性措施。
为培育镇区卫生防病队伍,实现其自身“造血功能”,张连华和队员们对义务防疫员实行“干中学,学中干”实效培训措施,常常是一干就是一整天,直到天黑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营地。为整治擂鼓社区农贸市场卫生环境,张连华带领队员跑遍市场每个摊位和门面进行防病知识宣传,督促他们实行垃圾集中放置、日产日清、门前实行卫生“三包”。为有效落实镇区灾后疾病监测措施,张连华与队员们一起到各医疗点的门诊收集传染病疑似病例,及时上报每日疫情。为了解幼儿园及小学的灾后疫苗应急接种情况,张连华深入幼儿园等单位进行甲肝、乙脑疫苗接种情况调查,并将结果形成报告上报给北川县抗震救灾指挥部进行决策。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在短短时间内,擂鼓镇迅速建立了依靠基层力量开展卫生防疫工作的机制,各项防病措施得到有效落实,震后擂鼓镇区脏、乱、差的环境面貌得到扭转,农贸市场整洁有序,大环境卫生得到明显改善,灾民卫生意识普遍提高。工作措施和成效受到北川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的肯定和表扬,再一次为江苏卫生防疫队赢得了荣誉。
率先垂范、甘当信使
在什邡抗灾期间,张连华担任什邡大队第9分队副队长。转战北川后,他又担任了北川大队副大队长,兼大队技术部部长和第20分队队长。张连华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在北川工作期间,他积极协助羊海涛大队长组织协调好大队的队务,夜间值班和运送生活用水,他总是抢在别人的前面。他组织大队技术部成员充分讨论,在很短的时间内拿出了现场所需的技术方案,为现场实行科学疾病防治提供了保障。
张连华带领的20分队发扬民主、团结和关心同志的优良作风,充分发挥队员的个人专长,使20分队成为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经常被北川大队领导指派承担突击任务。张连华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带领的队伍团结如一人。作为队长,张连华还十分关心队里年轻同志的进步,在工作上帮助他,在思想上引导他,使其成为一名光荣的青年突击队员,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光荣地加入了共产党。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