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陶毅烈(常熟)
农村公路作为直接服务于广大农民和农村经济的基础性设施,是繁荣农村、富裕农民、推动农业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富民强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的重要条件。
“十五”以来,常熟市农村公路建设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是有史以来投入最多、工程量最大、发展最快的时期。最近,农工党常熟市委对此进行了专项调研,现谈谈几点想法。
一、“十五”期间常熟市农村公路建设的主要成绩
“十五”以来,特别是2003年以来,常熟市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意见》以及中共苏州市委《关于推进农村十项实事的意见》的要求,紧紧围绕“三农”问题,立足“两个率先”,深入开展农村公路现状调查,加快完善农村公路规划编制工作,积极做好农村公路建设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同时制定各项规章,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和规范农村公路工程建设管理,极大地推进了全市农村公路建设进度。五年来,全市共累计新建、改建完成农村公路241条,累计完成公路里程达499.05公里。
在大力新建、改建全市农村公路的同时,常熟市也高度重视农村公路,特别是县道的日常管养工作,市交通局专门成立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公室,全面负责全市县道的日常养护工作,通过采取对县道分区分片、养护工程招标投标、细化养护考核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措施,选择了优秀的养护施工队伍,强化了日常养护考核,提高了公路养护水平,保障了县道应有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目前常熟市农村公路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全市农村公路现状还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及快速发展的农村经济的更高要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筑和谐社会和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总体要求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为:
(一)全市现有农村公路虽然总量已达到1288.7公里,但公路等级总体偏低,特别是镇、村公路大部分为三、四级的低等级公路,路基偏窄且仍有不少中级碎石路面。
(二)全市现有县道大多为上世纪90年代初就建成通车,公路服务年限已基本到期,特别是原道路设计、荷载标准较低。随着近年交通流量特别是超载车辆的大幅增加,大部分道路出现了大面积坑塘、断板等严重的公路病害,影响了行车安全,降低了道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亟待进行彻底改建。
(三)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意识没有根本转变,绝大部分农村公路建成后基本上无日常养护管理、维修保养,养护管理的严重缺位,人为地缩短了道路服务年限,极大地降低了道路通行能力、道路安全及服务水平。
(四)大部分农村公路建成后,公路附属设施普遍不全,特别是交通标志、标线、警示牌、交叉口警示桩等必要的交通安全设施严重缺失,给沿线居民的出行带来了严重的交通安全隐患。
(五)车辆超载已成为影响公路使用的严重灾害,但由于种种原因,交通部门缺少有效手段加以控制。
(六)按照《公路法》规定,现有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归交通部门管辖,但由于存在经费、人员、设备等种种因素的制约,现路政管理基本处于失控状况。
(七)由于经济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大量高等级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公路网络发生变化,地方财政拨款资金有限,不能满足县级公路建设的需要,资金显得相对不足,养护资金尤其不足。
(八)由于农村公路等级的提高,较大一部分过境车辆为逃避国、省道收费,行驶在县乡公路,严重超过县乡公路设计通行能力,影响了公路的使用寿命。
三、加强全市农村公路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快农村公路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农村公路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加强对职能部门间的协调,变“行业行为”、“部门行为”为“政府行为”,坚持“政府牵头、交通部门指导、其它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组织原则,真正形成有效的社会合力。
(二)要积极拓宽地方自筹资金的来源渠道,要鼓励企业和个人资助等方式筹集农村公路建设资金,要通过出让农村公路及大中桥梁冠名权、路林及路旁设施经营权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要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减免各项行政收费、分担征地拆迁费用、严格控制地平材料价格等,努力降低工程投资成本。
(三)从2006年开始,常熟市交通部门已全面启动农村公路文明样板路创建工作,计划用三年时间,投入1500万元,将276公里县级道路创建成文明样板路,要采取切实措施,将该工程项目积极有效地推进。
(四)新一轮农村公路建设要紧密围绕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区工程,结合《常熟市干线公路网规划(2005~2020)》,合理布置、分期实施,充分发挥农村公路应有的作用。目前全市大部分县道处于周期性大修期,建议市政府每年安排不少于20公里的县道大修资金,确保提高现有县道的通行服务能力,考虑到目前镇村公路缺乏应有的日常养护资金,建议乡镇财政要将镇村公路日常养护经费列入财政年度预算内,确保镇村公路处于良好的管养状态。
(五)建议市政府从经费、人员等方面加大对交通一线执法力量的投入,切实加强全市镇村公路的路政管理,杜绝乱占、乱开挖农村公路的现象。交通执法部门要会同沿线乡镇、公安交警等部门,进一步加大治超力度。同时,市政府对治理超载车的工作也要从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