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华 (苏州)
她,刚过而立之年就参与主持蔬菜科研领域国际性难题的研究,扎实苦干,历经艰难,终于取得成功,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内外专家的肯定。她,37岁就当选为苏州市人大代表,忠实履行人民代表的职责,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献计献策。她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杨雪梅。
上世纪80年代初,杨雪梅高中时代就被生物学的奥秘所深深吸引,对生物遗传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4年,杨雪梅考入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蔬菜专业,使她备感兴奋,如鱼得水。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年轻的杨雪梅懂得抓紧每一分钟刻苦学习,每天除了上课,她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实验室,摆弄试验田里的蔬菜,端倪自己培育的果实,感动于成长的勃勃生机。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大学四年的积累从理论和实践上奠定了她往后从事生物遗传研究的基础。
大学毕业后,杨雪梅成为苏州市蔬菜研究所一名普通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从事蔬菜新品种科研。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它受到蔬菜生长周期的限制,科研周期长,工作条件差。杨雪梅立足农业科研第一线,把研究所当成自己另一个家,顶风冒雨,不辞辛苦,甘于清贫,勤奋工作,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以科学的态度严谨细致地完成每一项科研攻关课题,得到了行业专家和上级领导的肯定和好评。
1997年,年轻的农艺师杨雪梅被领导委以重任,参与主持研究所重点科研项目《Ogura雄性不育源青菜雄性不育系转育》,目的是配制青菜一代杂种,进行青菜杂交优势的利用。Ogura雄性不育源的黄化问题是一个在国际上公认难以突破的项目,虽然国际和国内不少专业院校和专家都在研究,但一直都是在低水平上重复,许多专家都下结论不可行。当时,青菜在国外很少有人研究,杨雪梅心中也没有十足的把握,然而倔强好胜的性格,使她勇敢地挑起了这副重担,发达国家没有研究成功,中国为什么就不能研究成功?搞科研的人就是要有这么股志气。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杨雪梅担纲的科研小组以地方优良品种苏州青、香青菜等为材料,通过引进Ogura雄性不育源结球白菜雄性不育系进行转育。杨雪梅每天都要到地里面对着几百株的植物,仔细观察挂满了小牌子的一株株青菜苗,像小蜜蜂一样为每一株菜苗人工授粉,认真记载每一点生长情况,进行比较研究,一年之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蔬菜田间,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酷暑,在密不透风的蔬菜大棚里一呆就一天。接受所里的任务时,杨雪梅的女儿才7岁,她白天在实验田里,长时间灼热的阳光把她晒得连自己都不认识了,什么防晒产品都不管用,晚上回家还要操持家务,照顾孩子,可是为了自己心爱的事业,她从不喊苦叫累,从不向领导抱怨。她曾对场内领导说:“我热爱蔬菜科研这项工作,只要科研有了成果,再苦再累也值得。”但是,科研的道路从来没有平坦的,需要付出无比辛勤的劳动,有时还要品尝失败的无奈苦涩。每当杨雪梅和同事们忙碌了一年,发现在几百株菜苗里没有一株是符合科研要求的合格品种时,她心里十分难过,总是一个人默默地站在田头,望着一个个塑料大棚和成片的菜田,抚摩着自己精心照料的一株株菜苗,仿佛在和它们依依不舍的告别。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经过了5年多的艰苦拼搏,在不停的大量种植、淘汰,再种植、再淘汰的过程中,付出了无数的心血汗水,经历了无数次失败的鞭策激励,杨雪梅和她的同事终于攻克了这个难题。“Ogura雄性不育源青菜雄性不育系转育”终于解决了不育源的黄化问题,可以用于配制一代杂种了,配制的青菜不但亩产量提高了10%到20%,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均超过原有品种,通过了省科技厅的成果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成果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杨雪梅有会计师的职称,许多亲朋好友都劝她另择高枝,她丈夫在单位也是部门领导,不是没有动过让她转行的心思。但是,她认准要干的事,任谁都劝不回来,最终丈夫和亲友都折服于她的执着。“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大学毕业到如今,杨雪梅一干就是18年,也正是因为有这么一股孜孜以求的倔脾气,再加上自己对所钟爱事业的满腔热情,才能使她最终获得丰收的喜悦。
据统计,近年来,杨雪梅参加与主持的科研项目相继取得令人鼓舞的技术成果和突破,如“旱生蔬菜引种育种攻关协作”项目的研究,研究成果达到了江苏省领先水平,已育成其它蔬菜新品30多个,在全国20多个省市推广应用,农民增收1000万元以上。2004年,她主持的《香青菜品系的选育与开发利用》取得的成果,为我国提供了蔬菜珍稀品种,荣获苏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05年,杨雪梅主持的《黑杂一号香青菜品种选育》通过了省科技厅成果鉴定,这项科研成果不仅是对品种的创新,也是对地方品种进行充分挖掘、保护和利用,具有国内领先水平。杨雪梅不仅在业务实践上成绩卓著,理论研究方面也是硕果累累。与他人合著的《蔬菜栽培》南方本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家级、省级专业刊物上发表了数篇论文,2004年她还在全国性学术研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原苏州市委书记、现任江苏省省长梁保华同志视察蔬菜园艺场时亲切看望了杨雪梅,赞扬了她在科研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勉励她在今后的工作中再接再厉,再创佳绩,为苏州争光添彩。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001年以来,杨雪梅相继被评为“江苏省农村青年科教兴农产业带头人”、“江苏省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能手”、“苏州市农业科技工作先进工作者”、“苏州市职工创新能手”、“苏州市十佳科技创新女明星”;2002年,年仅37岁就被评为高级农艺师;2005年,出席了苏州市妇女代表大会;2006年,在苏州市劳模表彰大会上,杨雪梅被苏州市政府授予“2003-2005年度苏州市劳动模范”称号。她深知自己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离不开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心,离不开科研团队的共同努力和辛勤劳作,所获得的头衔和荣誉更是组织的肯定和领导的信任,她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以更炽热的激情和更饱满的状态,继续投入到蔬菜新品种科研的一线工作中。
2003年,杨雪梅当选为苏州市人大代表。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杨雪梅和许多前辈一样,个性内敛,不事张扬。如何才能适应角色的转换,更好地履行一名人民代表的职责,行使好代表的权力,是杨雪梅不断思考的问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杨雪梅发扬科研人员吃苦耐劳、刻苦钻研的精神,抓紧挤出来的休息时间,努力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和人大工作条例,积极参加人大会议和代表活动,主动参与各类课题的调研,深入了解社情民意,认真撰写关注民生的议案和建议。这些议案和建议观点鲜明,立意较高,视角独特,措施可行,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各方的关注。
由于长期在农业科研第一线工作,杨雪梅自然首先把目光聚焦“三农”问题上。去年的人大会议上,杨雪梅经过深入调研,提出了《关于“理顺体系整合资源服务农业”的建议》。文中认为,目前我市农业科研的现状是条线分割,体制不顺,项目类同,缺乏资金,人才流失,力量薄弱。杨雪梅建议要理顺农业管理体系的条线,积极争取省级以上项目和资金的支持,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建立综合性科研单位,健全体制,优化机制,将有限的、分散的农业科技人才、技术资源和资金有效整合,以利于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扶持,使我市农业科研单位的研究成果能够尽快推向农村,形成新的生产力,更好地为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农民增产增收服务。目前,杨雪梅的建议正在落实,有关方面正酝酿把各类农业科研院所合并成农科院,集中力量,重点扶持,为我市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此外,杨雪梅还相继在人大会议上提出《关于提高科研和中小学教育人员待遇的建议》、《关于提高农业科研人员待遇的建议》、《关于给协保人员适当发放生活费的建议》等,十分关注基层科研人员和老百姓的生活,尤其关心弱势群体的困难,为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而奔走呼吁,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刻苦,严谨,求实,创新”,是杨雪梅的母校南京农业大学的校训,从踏进校园的那一刻起就一直鼓舞着她,是她发奋学习、努力工作的真实写照。在她身上,辉映出了老一辈科技工作者默默奉献的“孺子牛”精神和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道德操守。我们相信,在这个浮躁的功利社会中,杨雪梅一定会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在科研工作的道路上,在今后人生的旅程中,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