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茂根 (张家港)
时下盛行对“原生态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理与研究。众多的地方戏曲,起源于“原生态歌谣”,它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颗璀璨明珠。
苏南地区流行的锡剧,它同白茆山歌、河阳山歌同根同宗。它源于无锡、常州一带的民间山歌,旧称“滩簧戏”,后经历代文人加工整理,才成了今天江苏的一大地方剧种。它的内容更加纯洁广泛,曲调更加优美、华丽,程式更加规范,行当更加齐全,诸多流派风格各异。在苏锡常和沪宁沿线的城乡之间,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像这样十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应受到保护、传承并发扬光大。可是年轻一代不爱看这传统戏曲,许多中老年人想看却看不到。
近年来,港台歌曲、通俗(流行)歌曲、摇滚音乐等在我国文艺舞台占了绝对优势,而地方戏曲和民族音乐受到很大冲击。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电台、电视台及文化媒体,在经济效益的驱使下,过热、过度地炒作“时尚”音乐,有些火爆场面狂热态势,堪称史无前例。而对地方戏曲和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不够重视,有每况愈下之嫌,不少有识之士也为之叹惜。
现在的年轻人热衷追求时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少保护意识,人为地、不自觉地造成对传统戏曲和民族音乐的冷落。
如今,国家规定了“文化遗产日”,号召对“原生态歌谣”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理和研究。这下,总算到了“抢救”的时候了。殊不知,传统戏曲已经冷遇了好多年了,如果各级文化机构再不重视“抢救”,那自然是后继无人,直至地方传统戏曲销声匿迹。
苏南地区群众喜闻乐见的锡剧、越剧、沪剧、评弹、滑稽戏、黄梅戏、苏昆剧和现代京戏等,都应有一席之地,各村各镇经常举办“票友联谊会”、“戏迷演唱会”,让大家有机会“年年唱,月月唱,天天唱”,人们自然会喜爱这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传统戏曲也就会更加繁荣兴旺。
据悉本市的中老年市民有30多万,其中有许多戏曲爱好者和忠实观众。由于农村文化生活枯燥、单一,不少市民沉溺于大大小小的赌场中,烧香念佛者也不在少数。针对这些现状,急需用“先进文化”去占领这些阵地。一方面,为创造文明村镇,构建和谐社会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让他们度过健康、幸福的晚年;再一方面,让传统的地方戏曲能传承创新,让社会主义文艺舞台百花齐放,让“原生态文化”重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