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通讯员 姚 瑜 (苏州)
近几年来,各地政府都纷纷举行公祭,如炎黄、伏羲、颛顼、大禹、仓颉、伍子胥、柳下惠、司马迁、蔡伦、孔明、李白、女娲、武则天等一大批历史和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好似为了表示今人对“列祖列宗”的敬仰,不数典忘祖,更是表示珍惜历史文化遗产。
公祭,各地政府都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说得白一些都是为了政绩,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为了打鬼借助钟馗,其功利实用的色彩太浓了。例如湖北省竹山县耗资1500万元(后来又说只化740万元,见《人民日报》2007年5月22日)举办了“女娲公祭大典”,确实出了一点名,但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拿出如此巨资“不济苍生济鬼神”,合适吗?女娲只是传说中的人物,她真能为竹山县黎民百姓补天吗?有些地方的公祭更是无聊,例如云南楚雄的“中国元谋东方人类祭祖台”;河南焦作公祭“坐怀不乱”的柳下惠诞辰2725周年;湖北襄樊的“诸葛亮出山1800周年纪念”;四川广元公祭武则天等,从新闻媒体中知道苏州市沧浪区今年端午节将公祭伍子胥。
公祭一般都搞得规模宏大、红红火火,这就需要大笔经费做支撑,钱从哪里来?当然只有动用纳税人的钱了。为此笔者有话要说:
其一:各地政府首要的是关注民生。当前,贫富差距愈来愈大,官员腐败越来越离谱,草根阶层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劣,社会的公正和公平已渐行渐远,社会的和谐如何才能实现?想想各地政府不惜巨资毕恭毕敬地在泥塑像前公祭,真有点好笑,看似太平盛世,其实是掩盖了民间百姓的种种无奈和凄凉。
其二:当前中国最头等重要的不是纪念什么三皇五帝,而是如何实现政治文明,如何把可能作恶的权力关进笼子里去,如何使祸国殃民的贪官、昏官、恶官越来越少,如何使国家尽快走上民主法治、科学文明的现代化大道,如何让人民能行使真正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而不是搞那些不伦不类的纪念古人的公祭。因为这种公祭与上述目标非但帮助不大,而且客观上掩盖、转移了公众的视线。
其三:笔者也不反对有对象的公祭,因为在中华民族漫长的5000年繁衍生息、融合发展过程中,确实产生过不少令人心仪向往和激励后人的历史人物。纪念历史人物也应“重今薄古”,如孙中山、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叶剑英、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人物,以及秋瑾、梁启超、邵飘萍、马寅初、顾准、张志新等这些反抗专制、高扬民主旗帜的人士,通过纪念他们,找到中国人民走向法治与民主、博爱和自由的人文资源。笔者更建议,各地政府在举办公祭活动前,一定要多听听民意,切不要滥祭,祭错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