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人 史仁杰 (省直)
去年11月,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院士先后在中山大学医学院和广州医学院讲课时,针对此前热议的中医发展问题,认为中医能够延续5000年,现在还有很多老百姓去看并且能解决问题,证明中医是有其精华的。“但这四五十年来,我并不觉到中医发展很快。我不赞成中西医结合,因为两者的体系是完全不同的。我个人提倡应该各自发展,共同进取,取长补短。”钟南山说,“中医治慢性病效果好,西医治急性病效果好。但中医不应该停留在经验医学的阶段,而应该向循证医学发展,并寻找中药中的有效成分。用西医的方法研究中医,不见得就会破坏中医的传统文化。”后来有许多媒体说这是钟南山院士的对中西医结合“不赞成”、“不主张”与“不必勉强结合”的“三不”论,欲予取消中西医结合。有以大连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博士点创始人关凤林教授为代表人物出来批驳钟南山院士的观点,并引起了一场全国性的争论。
为此,笔者查阅有关文献,结合自己27年多来学习和从事中医药工作的体会,谈谈中西医结合的概念,以及对中西医结合的现状和今后发展的方向的认识。
一、有关“中西医结合”的五种认识
通过检索有关文献,笔者发现对“中西医结合”目前主要有五种不同的认识。
最早的“中西医结合”概念是指既懂中医又懂西医的医生。1958年6月,时任卫生部副部长的徐运北,在天津召开的家庭病床经验交流现场会议上最早提出“中西医结合”一词。当年10月11日毛泽东对举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的批语中又提出了“中西结合的高级医生”概念。当月17日徐运北在全国中医中药工作会议的报告中写道:“要求在两三年内培养出两三千名或更多的中西医结合的高级医生,作为整理祖国医学的骨干。”这种解释现在仍在使用,如“名中西医结合医”。
第二种解释是指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1959年1月25日《人民日报》社论提出“把已经证明有效的中医治疗办法和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办法加以认真的普及”等。如人们常说的“中西医结合疗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即指此而言。
第三种解释是指“用现代科学方法整理祖国医学的工作”,并有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理论、新体系、新学科的意思。1960年卫生部党组关于全国西医学习中医经验交流座谈会情况的报告中指出,“中西医结合,用现代科学方法整理祖国医学的工作,目前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种是用中医和西医的理论与方法,结合临床,对某些疾病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使中西医学术逐步交流,并开始产生出新理论;第二种是用生理学等现代基础医学研究中医学术,进而推动基础医学科学的发展;第三种是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病人的过程中,系统整理临床经验,从一种病到多种病,以至到整个科〔如内科、外科等),总结中西医结合的防治方法和临床治疗规律,并逐步深人到理论研究,以逐步形成新的临床医学体系;第四种是用现代自然科学方法,从物理学、化学、电子学等方面对祖国医学进行综合研究,以丰富科学内容并产生出新的学科。”
第四种解释是“中西医工作者相互合作,中西医学术相互配合,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的实践过程谓之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的实践过程是中、西医探讨临床优势相加的最佳模式的过程,也是两种研究对象、两种研究方法由二到一的过程。中西医结合仍将是两种学术体系并存,相互取长补短,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的量变过程。
第五种解释是指新的统一中医学和西医学的新医学科学体系――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学理论与方法,以及在综合运用中产生的新理论、新方法,研究人体系统结构与功能、人体系统与环境系统(自然与社会)关系等,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通常所谓的中西医结合学科即指此而言。
正因为对“中西医结合”有不同的认识和解释,导致人们经常因为认识上的分歧发生争论也是难免的了。像上述钟南山院士所说的是指中西医要不要结合、如何结合的问题,而关凤林教授讲的是中西医不是竞争对手的问题,本不应存在什么争议,出现争议可能是误解和媒体炒作的原因。
二、“中西医结合”不是理论体系的整合
笔者赞同钟院士的观点,认为中西医理论体系不可能结合而形成新的统一的理论体系。
虽然中医学和西医学都是研究防治人体疾病、保障人类健康的理论体系,但西医学和中医学对人体疾病的认识各有特点。西医是建立在实验科学的基础上,运用还原论的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在解剖结构的不同层次上,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用客观指标进行定性、定量,尽可能地辨明机体的病理形态改变、生理功能紊乱以及相应的生化指标和分子水平的改变。因而西医诊断具有微观、明确、精细和专一的特点,但由于偏重于局部的微观研究,而对机体宏观的整体反应状态重视不够。中医是运用构成论的方法和直观的手段,通过对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结合天文、地理、气象、农业等方面的知识,借助古代自然哲学为说理工具,取类比象,演绎推理。在机体整体水平和天人合一的水平上,把握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用证候诊断概括各种致病因素、体质特点、病变部位、疾病性质以及疾病的发展趋势,反映不同机体在不同因素作用下产生的综合反映状态,具有宏观分析、模糊定性、注重整体反应的特点,但缺乏对局部结构形态的微观病理研究和精确的定量描述。因此,正如钟南山院士所说“两者的体系是完全不同的”。
因为中医学和西医学的理论体系是各自独立的,结合起来也不会形成一种完整的所谓“中西医结合学”的理论体系,因此所谓的“中西医结合”并不是理论体系的结合。事实上,至今“中西医结合”也没有形成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中西医结合专业的课程内容也无非是中医加西医,并无独立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从实践方面作了证明。
三、中西医结合的实践活动可促进中西医学各自发展
中医药学或西医药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取对方的长处和方法等,取长补短是值得提倡的。如在不背离中医整体和辨证论治原则的前提下,使宏观医学微观化、客观化,进行客观化的定性、定量分析方面的探索。在西医学中引入中医的整体观念等,使微观医学增加宏观化的认识和内容,可进一步促进各自医学的发展。在这一点上,中西医结合的实践活动对中、西医学各自的发展起到了有益的促进作用。
四、诊疗活动中,中西医结合有助于全面认识疾病、提高临床疗效
在疾病的认识方面,西医“辨病”与中医“辩证”相结合,既能了解疾病局部的微观病理变化规律,又能把握整体反应状态,较之中医或西医都更进一步地解释了疾病的本质。但是“辩证”和“辨病”并列的形式,还未达到有机的结合。在诊断时,临床常用中医和西医的双重诊断。但是,由于中西医病名总数相差甚多,中医病名约4000种左右,证名525条,西医的病名已达10000种左右,因为中西病名的内涵和外延有宽广狭窄之分,所以中西医诊断不可能一比一对应,有时很难下准确的双重诊断。除了有一部分病种中西有确定的比照外,更多的病种则要交叉渗透于中西多种疾病之中。
在疾病的治疗方面,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可取长补短,提高临床疗效,这已为长期的临床实践所证实。
五、中西医结合的目的和方向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今后我国的中西医结合工作的目的和方向,不应局限于形成中西医融合的新医药学,而应当是中西医工作者相互合作,中西医学术相互配合,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在相互合作、相互配合的过程中,促进各自学术的发展,促进医学科学的繁荣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