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委提案推动社会救助制度完善
本刊讯(王裕强) 今年底前,常州市将出台《常州市进一步推进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意见》,集中构建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和灾民救助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优惠政策相配套,以社会互助和慈善救助为补充,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制度框架。农工党常州市委的提案对这一社会救助制度的出台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农工党常州市委在“关于逐步完善我市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议”中认为:常州市历来重视社会救助工作,把解决困难群众生活放在突出位置,社会救助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由于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多层次、多方面的问题,目前还存在着单一的政府救助方式、资金的多头管理、救助标准不规范不统一、部门缺乏协调等困难和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救助体系的完善。他们为此提出创新组织体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统筹统管统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确立现代观念,丰富社会救助形式等建议,希望尽快出台相关制度,明确在政府领导下,有关部门和工、青、妇、残联等社会团体的职责,有效地保障各项救助资金纳入总盘子,统筹安排。以低保标准为参照,统一制定各项救助标准。形成统一的平台和“一口上下”的运行机制,使有限的社会资金发挥最大的救助效能。
建立和完善常州市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市领导对此十分重视,王伟成市长等领导先后作了重要批示。根据市领导批示精神,市政府将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作为今年重点工作和重要目标,全面推进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张力航副市长仔细研读农工党常州市委的提案后,作出“该项建议很好!请民政局结合市政协的有关建议,研究制定好工作方案,加快推进该项工作的实施。”的批示。张力航副市长还亲自到市民政局专题办公,要求抓好落实工作。市有关部门在办理提案时承诺:2007年底前,出台意见,建立社会救助的制度框架;建立机构,明确各相关部门工作职责;整合资源,调整健全各部门单项制度;健全网络,设立社会救助管理服务中心。形成“一口上下”的工作机制和覆盖全市的社会救助工作网络,以确保低保对象和各类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实行统一规范的各种救助。
泰州市委集体提案推动政府部门工作
仪征市政协委员提案推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报销比例
本刊讯(黄敏) 目前,仪征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群众平均补偿比例已提高到30%左右,让农民更多地享受到合作医疗带来的好处,大大地调动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对此,仪征市政协委员、农工党员郁文英深感欣慰,因为她提出的有关提案被市政府认真落实,对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报销比例起到了推动作用。
郁文英在调研中发现:当地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仍处于一个高覆盖低受益的状况,农民看病小病不报销,大病仍是自己掏大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报销比例虽约为23%,但离农民的实际需求还相差甚远。
2006年初,在仪征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上郁文英提交了一份题为《进一步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报销比例》的提案,并被仪征市政协定为主席督办提案。她在提案中建议政府增加财政收入,适当提高农民参保金额,进一步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报销比例。市政府对此建议非常重视并予采纳。2006年9月,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调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集标准的通知》,将筹集标准由每人每年3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50元。今年4月,市政府办公室再次印发了《关于调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的通知》,明确要求2008年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75元。目前,市、乡两级财政配套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且到位率均为100%;市政府有关部门对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群众实行了住乡镇卫生院零起付;将每人每年累计补助额由2万元提高到3万元;乡镇卫生院发生医疗费用分段补助比例由原来的35%~55%提高到50%~75%;增加了诊疗项目和药品目录补助范围;将计划内住院分娩按顺产和剖腹产给予定额补助;实施了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这些措施的落实给广大农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益处,受到广泛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