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人 史仁杰 (省直)
今年各民主党派也将召开全国代表大会进行换届,在新老交替的基础上实现政治交接。进一步搞好政治交接,是民主党派各级组织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自身建设的首要任务。通过省委及省直工委组织的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我对民主党派政治交接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
一、民主党派政治交接的内容和目的
民主党派政治交接的核心内容是要继承和发扬民主党派老一辈长期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形成的政治信念和优良传统,在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民主党派为什么选择接受共产党的领导,今天的中国为什么选择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这些根本的理论问题上形成最大的共识,增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到坚持和发展,巩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基础和组织基础,推动和实现我国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民主党派政治交接是全方位的交接,政治交接的内容有很多,包括继承民主党派老一代领导人的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政治觉悟和洞察力,保证在重大政治问题上不迷失方向。还包括继承和发扬民主党派老一代领导人的实践工作经验和参政议政艺术,把好参政议政的“度”,不断提高自己的参政议政能力等等,缩短执政党和参政党间的政治磨合期,使因民主党派新老交替而产生的党际摩擦得到消解。政治交接还包括学习民主党派老一代领导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能力、经验和技巧,为化解当前社会的各种矛盾,协调社会关系,建设新时期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和谐社会的构建作出贡献。
二、民主党派政治交接的现实意义
民主党派的政治交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民主党派的思想建设相比较于共产党的思想建设是薄弱的。主要表现为年青成员多,缺少与中共患难与共的经历和体会,对于多党合作史和党派发展史没有切身体会,认知不够,合作意识和政党意识较薄弱。如果不提高党派成员的合作意识和政党意识,就无法保证民主党派纲领和政治思想的持续性,就会影响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因此,民主党派政治交接是提高党派成员合作意识和政党意识的需要,是缩短执政党和参政党的政治磨合期的需要。
搞好政治交接,是时代的命题,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是维护稳定、巩固政权,适应国内外政治斗争的需要;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是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保证改革取得全面胜利的需要。
民主党派政治交接也是民主党派政党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政治交接使民主党派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由于某些具体原因,民主党派政治发展处在不平衡状态,一方面大量新成员加入使党派生机勃勃,另一方面部分基层组织功能在退化,而地方政治发展过程稳定与否关系到整个中国政治发展的大局。老同志精力不济,又遑论参政议政和整合党派内不同的价值观,这种不平衡状态使我国多党合作的组织基础弱化,不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全面推进的民主党派政治交接对改变组织建设不平衡的状况具有极大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已被写进宪法,以国家的意志确定下来。中共十五大又将这项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使多党合作进入理性发展阶段,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为民主党派的政治交接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三、政治交接的落实和实施
政治交接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核心。要做到“四个必须”:一是必须始终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是搞好政治交接、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根本;二是必须始终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这是搞好政治交接、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关键;三是必须始终继承和发扬民主党派老一代领导人的坚定信念、优良传统和高尚风尚。这是搞好政治交接、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重点;四是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在长期团结合作中形成的重要政治准则。这是搞好政治交接、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前提。
民主党派政治交接要从制度化、规范化入手,保证政治生活在法治轨道上运行,避免因人事更替可能导致的政党活动过程的断裂现象,使党派成员能够代代传承优良传统。
在政治交接过程中,要坚持规范的选拔程序;扩大在民主党派干部选拔任用上的民主,选拔民主党派领导人不能等同于评选科技精英,要从政治素质、领导能力、协调能力等方面来综合衡量;建立和健全民主党派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制度。
四、在基层组织开展政治交接工作的方法和措施
在基层组织开展政治交接工作,方法和措施对成效关系极大。必须在结合基层支部人员的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切合实际的工作计划,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在基层支部开展政治交接工作可采取集中学习、参观考察、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
集中学习很重要,可以组织成员学习中央、省委及省直开展活动相关文件、学习中共党史和民主党派的发展史、学习我党章程和多党合作的重要文件和基本理论等。特别要对新党员加强党史学习和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教育。
参观考察时可组织党员参观具有革命传统教育意义的地点和当地城乡建设新成果等。原则上应立足当地,充分利用当地的我党历史教育基地(如南京的邓演达烈士墓、殉难地,雨花台我党历史教育基地;上海农工党一干会和四干会的会址;重庆的渣滓洞、白公馆等等)。
座谈和交流时可邀请省委领导与基层党员座谈;邀请老党员谈他们与中共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的经历和体会;请本基层党员中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特约员座谈参政议政的心得与体会;与兄弟基层组织开展联合活动;与单位中共党组织开展联谊活动;与单位中共党组织交流讨论,为单位的发展建言献策等形式。
另外,还可以组织党员撰写参加农工党的经历和体会、参加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的体会等等。
通过以上措施,可有效提高党派成员的合作意识和政党意识,增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巩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基础和组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