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通讯员 冯锡成 (苏州)
我今年已86岁,人称耄耋之年,已进入人生的暮年了。人到暮年,不求名利,唯求身体健康,延年益寿,老而不衰,才是莫大幸福。我不懂养生之道,但我对“人到暮年,动则不衰”这句箴言深信不疑,而且身体力行。人的生命在于运动,好像机器一样不用则锈,而人“不动则衰”。人的运动有多种多样,坚持步行走路,也能强筋壮骨,动则健,有益身心。时光回溯到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时,我还年轻,从事教育工作,每天到学校上班,快步要走20分钟一趟,上下午一日四次,就是至少80分钟要走在路上。我年轻时上班,从不骑车、乘车,小巷中也没有公共汽车,连续30余年,不管炎热酷暑,不管风霜雨雪,奔波在路上,从不请假。到了学校,不坐办公室,马上又领导学生做早操,天冷时还要领学生在操场上跑几圈。我是一校之长,30余年一直以身作则,埋头苦干。每年逢到春游秋游,去木渎灵岩山或天平山,来回要走六七十里路,都是步行来回。我总是走在前面,带队领路。到了目的地,再一同翻山越岭,还要保护学生安全,责任重大。那时人民生活水平还没有现在好,提倡艰苦奋斗精神,都是自带干粮冷饭充饥。来回步行,不乘汽车。由于长途跋涉,爬山登高,师生们都走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十分辛劳。待到整队下山步行回校时,已是暮色苍茫、万家灯火了。我很重视体育运动,课后组织学生成立小足球队、乒乓队等,参加比赛,都得过名次。我也和学生们一起踢球,一起打乒乓球,学生开心,我也乐在其中。有几次辅导区夏令营,我带了部分高年级学生,和他们一起到东山、西山太湖边浅水滩去游泳,现在想想,真是冒险。我自从1983年退休后,环境变了,条件不同了,场地没有了,伙伴找不到了,就此停止体育活动。到现在只能在家中房间里团团转了。我看到有的社区,棋牌室很大,里面没有棋,只有牌,我对牌不感兴趣,玩牌没好处,何不将牌室改成乒乓室,让老年人活动活动,那才是正当休闲。
时至今日,我退休也已20余年了,人老化了,骨质疏松了,往日情景已成过眼云烟。我喜欢体育运动,如今总是在电视里看年轻小伙子比拼,分享他(她)们胜利的喜悦、失败的苦果。但人到暮年不能不动,现在只能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了。我每天“早晨起来打打拳、新村买菜兜一圈”。跑跑楼梯浇浇花,拖拖地板扫扫地,都是做些家务劳动了。其余时间,我就着重于脑力劳动方面。我自1983年退休后,脑力的运用始终没有停过。我“海峡两岸天天看,新闻联播日日听”。我“三报三刊”必读,摘摘记记写写字,手脑并用,乐在其中。据说,老年人经常读书、看报、写字,可以防止老年痴呆症的发生。我“社会活动都参加,乘车享有老年卡”。这是政府赐予高龄老年人的福祉。我们现在是两人户,虽已四代同堂,但却分居四方,难得相聚。家务劳动还要自力更生。“我在家中干重活,老伴体弱做轻事”。
“动则不衰”是中华民族养生健身的传统观点,任何药物代替不了运动。通过运动内练精神、脏腑、气血,外练筋骨、肌肉、四肢,可使内外和谐,气血流畅,整个机体处于阴阳平衡状态,有助于防病,老而不衰。人人健康多么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