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大都在农历3月,古时又称三月节。这一古老节日,传说源于晋国介之推之死。每逢清明,人们带上食品、香烛到介之推墓前凭吊,后来成为祭奠已故者的扫墓活动,一直流传至今。
古代清明节除了到郊外祭祀先人外,文人踏青的风气也极盛行,历代文人墨客都有关于清明节盛况的描写,最著名的当推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不用典故,不用浓艳华丽的词藻,而是用白描的手法、朴素的语言,写出当时人们扫墓时的热闹、虔诚和悲哀,描绘出一幅淳朴的乡村民俗画,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读后令人神往。无独有偶,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也写有一首《清明》诗:“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家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生动地描绘了这一节令到来时,万物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与杜牧的诗可谓相映成趣,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清明节是祭祀先人的节日。南宋诗人高翥《清明日对酒》诗中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化作白蝴蝶,泣血染成红杜鹃。”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古人郊野扫墓、悼念亡人的场面。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一诗写道:“丘墟郭门外,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离死别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描写人们在清明节扫墓祭祀,缅怀先人,追悼亡灵的情景。
清明时节,春光明媚,桃花柳绿,莺飞草长,到郊外踏青寻春,是清明节又一习俗。春游古称踏青,这一习俗始于唐盛于宋。唐代诗人杜甫就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的诗句。白居易在《钱塘江春行》中写道:“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阳阴里白沙堤。”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也在《院郎归·踏青》中写道:“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绿阳风光,描写得何等惟妙惟肖。南宋诗人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更详细描写了诗人出城春游踏青的热闹情景:“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朱熹笔下的春游盛况也别有一番情趣:“胜日寻方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鲜;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古人踏青时还往往举行荡秋千、放风筝、走马、斗鸡等活动。杜甫在《长安清明》一诗中写道:“紫陌乱嘶红吐拔,绿阳交换画秋千。”在《清明》诗中又有:“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扬州八怪”中的杰出代表郑板桥极具放风筝乐趣:“纸花如雪飞满天,娇女秋千打四周;五色罗裙轻摆动,好将蝴蝶斗春日。”他更有一著名的描写清明节的词句:“小楼忽洒夜窗声,卧听萧萧还渐渐,湿了清明”。这位郑板桥不愧为书画大家,他笔下的一个“湿”字,将清明前后多雨阴湿的特点,表现得多么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啊!北宋著名诗人苏东坡更是诗坛高手,他的名句“困人天气近清明”廖廖数字勾画出清明时节气候转暖人们易困这一生理状态,真是耐人寻味。
每逢清明,春日融融,风和日丽,男女老少纷纷到郊外扫墓、踏青、远足登山、野炊、拔河、放风筝,领略大自然的风光,乐趣无穷。陈毅同志在《昆明游西山》诗中咏道:“车如潮,人如海,清明游,相追攀。”把新中国人们踏青春游盛况,生动地描写了下来。人们在绿野中放风筝,邓拓同志见了赋诗赞道:“鸟飞蝶舞喜翩翩,远近随心一线牵,如此时光,如此地,春风送你上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