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李清华(苏州)

(中间为邢春根)
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部办公室里有一封来自72岁老先生的感谢信,上面有这么一段话:“……当医生确诊我患了癌症,只有不到一年的生命时,我感觉自己好像被判了刑,而且还是死刑。正当我快要陷入绝望时,是他把我从鬼门关拉了回来,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苏大附二院普外科主任、农工党员邢春根。
(一)
邢春根出生于江苏高淳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年少时的他求学的意志十分坚定,明白事理的父母即使砸锅卖铁也要供他上学。家境的贫寒让邢春根比同龄人更成熟懂事,艰苦的环境并没有浇灭他求学的智慧之灯,反而给予了他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三九严寒,昏暗的煤油灯不断跳动,映射在墙上的是他那埋首苦读的身影;三伏酷暑,为避蚊虫而把双腿浸在水桶里,还不时发出朗朗的读书声。才华往往在逆境中得以展现,邢春根没有辜负父母的殷切希望,每次考试都名列全县前茅,每年都荣获全县“三好学生”称号。
1980年,年仅15岁的邢春根参加了高考,成绩优异,因为农村缺医少药和因病致贫的现实促使他义务反顾地选择了医疗专业,跨入了苏州医学院(现苏州大学医学院)的大门。从乡间地垅到大学校园,邢春根没有因为身份的变化而丢掉踏实质朴的品性,他没有仰赖家庭的资助,而是依靠学校的助学金完成了五年的学业,并以出类拔萃的成绩获得了留院工作的机会。当时,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现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向邢春根伸出了橄榄枝,果敢坚韧、挑战自我的个性使他追求那种一刀病除的快感,于是他毅然拿起了手术刀,把普外科事业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
兴趣是人类最好的导师。因为对医疗事业无比热爱,邢春根对待工作就象夏天般的火热;因为善良淳厚的性格,他对待患者就象春天般的温暖。一位老农民因腹部肿胀疼痛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肝囊肿,肿块已穿孔流出囊液,进入腹腔并流出体外。老农民病情相当严重,可是身边连一个照顾的亲人也没有,境况凄凉。初出茅庐的邢春根作为主治医生,不仅担负起了治疗任务,还主动宽慰老人不必为生病忧虑,关心老人的饮食起居,身体力行为老人换药端汤。当褐色腥臭的囊液流出来时,连护士都不免皱起眉头,邢春根却毫不犹豫地为老人清洗囊液、处理伤口。老人病愈出院时感慨万千:“虽然自己没钱又没有亲人在身边,但是邢医生无微不至地照顾,让我感到亲人般的温暖。”
人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不断地向高峰攀登。在忙碌的工作之余,邢春根挤出了所有时间继续攻读学位,先后师从我国著名普外科专家唐养泉教授和陈易人教授,获得外科学硕士和博士学位。随后,他留学法国巴黎第十二大学和Henri Mondor医院,研修肝移植、胃肠外科微创手术。功夫不负有心人。1990年,邢春根作为青年骨干被调往新成立的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普外科,现任院普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外科教研室副主任、创伤中心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333工程学术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江苏省医学会胃肠学组委员、苏州市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组组长、苏州市医学会理事、苏州大学优秀青年骨干、学术学科带头人。
(二)
医生之所以无愧于白衣天使的称号,是因为医生不仅能用自己的双手挽救病人的生命,而且还拥有对病人利益至高无上的博爱胸怀。作为临床医师,邢春根在从诊断到治疗、从理论到实践的临床过程中,出色地展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专家级医师形象,他不仅能诊治疑难疾病,而且能开展复杂手术。邢春根把救死扶伤作为白衣天使的神圣使命,忠实地履行自己一切为患者利益的承诺,以他的言行赢得了病人的信任。为了患者,邢春根放弃任何休息,只要病人有需求他便会很快地出现。尽管他已是教授级专家,但对患者却总是平易近人,让患者倍感亲切,从藏在办公室角落里的面面锦旗就可以看出邢春根对待工作的态度。
两年前,一位72岁高龄老先生患了直肠癌,肿瘤长在血管上并扩散到了膀胱,当地某大医院诊断认为无法进行手术根除,只能通过放疗或药物减缓痛苦、延长生命,最多只能存活6个月到1年。余老先生强烈的求生欲望让他不甘心于医院的“死刑判决”,四处求医问药,后找到了邢春根。邢春根仔细分析诊断后认为患者的病情十分复杂,手术根除风险非常大,如果主治医生对自己的医术没有信心或是不愿冒这个风险的话,完全可以婉拒病人,但是邢春根说“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就会尽百分之百的努力”。他组建了医疗小组,与同事精心研究手术方案,探索新方法,主刀实施了直肠癌根治术,对患者的低位直肠癌采用保肛术式改良,手术很成功,彻底根治了患者的疾患。患者不仅生理疾病完全愈合,生活质量也比术前明显改善,患者和家属都为邢主任的救命之恩感激不已。于是,才有了本文开篇的那封感谢信。更让他们从心底里感到敬佩地是几次送红包给邢主任都被拒绝了,三次请吃饭也被邢春根谢绝了。“你们生病本身就是不幸的事,不要想得太多,你们的身体康复就是对我们最好的礼物。”这是邢春根给每一位病人的心里话。
(三)
作为江苏省333工程学术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硕士研究生导师,邢春根以他特有的勤奋敬业、爱岗钻业精神,被评为苏州大学优秀博士生、首批“校中青年学术骨干”。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不断学习总结开展科研工作,他先后主持或参与承担了国家卫生部、江苏省科委、江苏省卫生厅、国防科工委、苏州市和苏州大学(原苏州医学院)有关肿瘤方面的研究课题10余项。
众所周知,恶性肿瘤正愈来愈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病人生存率及生存质量的关键。邢春根长期从事消化道肿瘤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运用国内外先进经验指导临床实践,较早开展了大肠癌放免导向诊断,弥补了放射诊断不能定性的不足,大大提高了大肠癌(在我国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第三)早期确诊率。成功只会垂青有准备的人。1999年,邢春根主持的《大肠癌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获国防科工委部级科学技术二等奖,其中部题《双核素标记抗CEA单抗放免导向诊断大肠癌》已通过部级鉴定,2006年又有两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国防科工委部级科学技术三等奖。他还先后荣获江苏省新技术引进二等奖、核工业集团科学技术三等奖、苏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苏州大学科技进步三等奖、苏州市科技进步双杯奖、苏州市医学新技术奖等奖项共8项。此外,他主编或参编专业著作4部,在中华系列杂志、核心期刊以及省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刚过不惑之年的邢春根已培养了硕士研究生6名,协助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另外还指导培养了本院年轻医师、进修医师30余名。他勤奋敬业、严谨求实的作风也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学生,其中一位学生赞道:“严谨的学风,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技术将使我获益终身。”2003年,邢春根荣获苏州大学“周氏医学教育科研基金”奖。
(四)
邢春根以他那勇攀科学高峰的不懈努力、坚忍不拔的科研精神和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工作作风,得到了各方的肯定。2002年邢春根当选为农工党江苏省委委员、苏州市委常委,2003年被选为苏州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2006年又担任了农工党苏州市委副主委。邢春根在忙碌的本职工作之外,始终不忘自己作为民主党派的领导和市人大代表的光荣使命,切实地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责,为百姓的利益鼓与呼,为苏州的和谐献良策。
2001年,原苏州市下辖的县级市吴县撤县建区,划分为吴中和相城两个行政区,在行政区划的调整过程中,原吴县市的社会保险体系与市区的社会保险体系不配套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对苏州市社会保障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老百姓看病就医极为不便。邢春根在与病人的交流中,敏感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农工党市委的支持下,经过在卫生局、社保局的调研,并与农工党医药界别党员和患者沟通的基础上,邢春根在苏州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交了“吴中相城两区的医保与市区并轨的建议”,得到了许多代表的响应,引起政府的重点关注并作出积极反应,从管理体制、信息技术等方面采取措施,努力推动吴中相城两区的社保体系与市区并规,使两区居民到市区看病更加方便。此外,他还提交了《关于加强政府医保投入力度,改进医保管理办法的建议》等10篇建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利,为百姓做了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