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陶毅烈 (常熟)
尚湖地处太湖流域的湖网分布区。区域内水网稠密,地势低洼,素有“江南水乡”之称。最近,中共常熟市委、市政府已经确定虞山南麓,北以张家港,西、南以三环路为界,东至太平巷,总面积为1745km2,其中水域面积为1190.3km2的区域为尚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区风景秀丽,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开发初具规模。农工党常熟市委近日就尚湖湿地的保护问题进行了专项调研,发现尚湖湿地公园规划区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湿地自然景观恢复缓慢、鸟类生存环境较差。规划区由于历史上“围湖造田”及工业、畜禽养殖的利用,造成了湿地自然景观的严重破坏。
二、景观结构不完整、景观系列尚未形成。尚湖湿地规模化景观类型较少,湿地景观规模小,亲水性不高。规划区内池塘、河流密布,但单个面积较小,水系连通性差。尚湖与虞山之间居住区面积较大、植被较少,加上道路阻隔,尚未形成“山湖”一体的景观效果。除核心旅游区外,整体景观破碎化程度高,景观系列尚未形成。
三、植物景观特色不明显、覆盖率偏低。由于规划区湖面较大且自然景观恢复缓慢,整体植被覆盖率不高。芦苇、香蒲群落和池杉林面积有限,没有形成规模,有特色的植物景观面积较小,难以体现湿地景观特色。
四、湿地人文景观比较少,形式单调。尚湖湿地与常熟文化历史及吴文化尚未达到良好的结合。常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已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区内古建筑众多,应进一步加强人文景观的建设,增加尚湖湿地公园中吴文化的烙印,湿地自然景观与常熟文化有机结合应成为尚湖湿地建设与旅游开发的主要方向。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认为,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从维护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出发,在开发利用中保护,充分发挥湿地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加快湿地生态恢复与保护
以提高规划区植物多样性和水质环境保护为基础,最大限度地恢复湿地植被,优先保护湿地环境。采用有利于保护湿地环境的生态材料和工艺,对生境的改造应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营造适宜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环境空间,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为鸟类、鱼类等各种湿地生物的生存提供最大和最佳的生息空间。
二、营造湿地景观与文化特色
以乡土植物为主丰富尚湖湿地景观类型,扩大芦苇、香蒲群落和池杉林等湿地景观的规模,提高植被覆盖率。保护岸线和水体自然形态,增加水体连通性和亲水性。增强尚湖与虞山间的联系,增加湿地类型与演替过程的展示,完善景观系列,充分体现湿地的自然、生态与野趣。
三、注重适度开发与合理利用
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适度进行尚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确定适宜的开发范围、方式和程度,切忌急功近利式的开发方式,坚决消除盲目无序的掠夺式开发利用。
四、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要正确对待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充分认识保护湿地就是保护水生态环境,保护湿地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把保护湿地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
五、控制和处理潜在的污染
1.控制交通污染。逐步将相关航道改道六里塘,减少水上交通污染,同时可采用种植防护林带,减少陆上交通对湿地的影响。
2.控制生活污染。加大宣传力度,并做好湿地外围分散的居民点、区域内度假村的生活污水排放的管理工作。
3.控制农业污染。尽可能种植具有净化水质的湿地植物,减轻尚湖东部现有大面积农田使用农药、化肥残留的影响。
4.控制旅游污染。控制游人量,制定相应规章,把保护生态湿地放在第一位,降低旅游景点开放给湿地带来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