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辛夷 (苏州)
前日,我一好友乔迁之喜,受其邀请,欣欣然登门道贺。此朋友大我十多岁,多年来在苏州昆山翻滚打拼,到如今也总算创了点家业。走进朋友家,自然要参观一下主人新居的装潢,心中时刻牢记须不吝赞美之词,以博主人招待时多有好酒。我这人平时较爱读书,参观了客厅、主卧后,便直奔朋友书房,一来想看看书房摆设,二来也可帮朋友“盘点”下藏书,如遇好书就代为”保管”几天。推门看去,书房布置得相当雅致,一张酸枝木桌案上文房四宝皆备,一盏橘黄的瓜灯泛着幽幽的烛光,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古人“挑灯夜读”的情景。我又转眼向靠墙的雕花书柜看去,果见第一格、第二格摆满了书籍,但却见第三格摆了几本不太象书的“书”,好奇打开一观,发现竟然是一本本收藏粮票的册子,里面收藏的粮票让人眼花缭乱:全国粮票、地方粮票、军用粮票、救灾粮票、奖励粮票……各式各样,五花八门。
“士别三日,转眼变收藏家了。”我笑道:“不会是这年头又开始要粮票了吧。”
一说到粮票,朋友立马站直了身子,挺了挺胸,斜着眼,摆着一副不让别人小瞧的表情说道:“论粮票收藏我可是有很多年头了,看你年纪小,不会懂这个,所以也没跟你说过。”
“吓!小瞧人,我好歹也是出生在70年代的,不光小时候见过,还用这粮票买过包子吃,家里到现在还留着几张呢。”我有点不服气。“不过话又说回来,你收藏了这么多粮票,现在应该值不少钱了吧,”我羡慕的拍了下他肩膀,说道:“听说近来这东西行情一年比一年高,你再放个二十年就发死了。”
“哪象你啊,财迷!”朋友撇了撇嘴,低下头,表情忽然变得深沉起来:“我收藏粮票并不是为了投资,而是为了纪念一段过去,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
“真的吗,有故事的人说来听听。”我喜好打听的习惯又来了。
在我的竭力“鼓动”下,朋友终于缓缓的说起了他的故事:“我出生在六十年代,在那粮食极度缺乏的日子里,最宝贵的是粮票,第二才是钱。你可以用粮票换到钱,但却很难用钱买到粮票。那时我们一家住在北方一个偏僻的小县城里,家里有奶奶、父母,还有弟弟妹妹,日子过的挺艰难。有一次,我发了高烧,只有母亲一个人在家,在送我去医院的路上,母亲急中出错把全家配给的几十斤粮票丢了。”朋友闭上眼,似乎在努力回忆当时情景。
“后来呢?”我小心翼翼的问。
“后来母亲很内疚,因为没有了粮票,意味着全家人都要挨饿,她只能默默的选择让自己少吃,让饥饿的痛苦尽量少落在家人身上,她每天只吃一点点东西来支持她上班和做家务,在饥饿中,慢慢耗尽了母亲的健康和生命……”
“那你收集粮票是为了……?”我辛酸的问道。
“为了纪念我的母亲,记住那段历史。”朋友低低的说。
我们两个都不说话了,良久,朋友叹了口气:“我有时在想,母亲能活到现在多好啊,她再也不用为丢了粮票而内疚,也不用为全家去挨饿了。”
“是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渐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渐深入人心,粮票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中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物质生活大大丰富,老百姓用钱就能买到吃的穿的,再也不用为没有粮票发愁了。”看着朋友频频点头赞同我的观点,我大受鼓舞,又一本正经的补充道:“目前有一个同志正饿着肚子,能不能帮忙解决下困难?”
朋友:“唔?!”
“哎!都过十二点了,你还开不开饭呐,不会也要粮票吧?!”我拍着肚皮抗议道。
朋友:“呵呵,好!开饭,不收粮票!”……
回到家,我翻箱倒柜,把家里以前遗留的粮票都找了出来,放在铁盒里保存了起来,因为我知道这是为了记住一段历史,也为了记住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