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景南 (省委)
2008年11月10日清晨,家严胡业仑老先生一觉睡去无疾而终,享年92岁。已逾米寿的家慈率子女我们南北芳芳全家,在众多亲朋好友簇拥相护下,把“为人师表桃李满天下,行举世范美誉传四方”的他老人家安厝在山清水秀的宁郊龙泉寺塔陵。那几天纷至沓来登门吊唁和慰问的领导和亲友们,都一眼看到老人家床前墙上镶框挂着邓小平同志大幅遗像。
我们全家老老小小及所有亲朋好友都知道,改革开放30年以来,他老人家生前最常念叨的一句话,就是“没有邓小平,就没有我和我全家的新生!”
那确确实实是家严发自内心的大实话!
回顾他老人家九十余载的一生,是饱经风霜的一生,是辛勤努力的一生,是硕果累累的一生。孩提时从贫穷落后的苏北农村走出来,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背井离乡四处奔波求学报国。在战时陪都重庆,曾经被选举为当时中国最重要公立高校——中央大学的学生自治会主席。解放前夕,同乡且为孔门大弟子颜回后裔的家慈与家严结缡随后相伴定居南京。家严放弃赴台湾高雄师范的教职,而选择留在祖国大陆工作生活。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只身前往南京江北远郊的江浦县桥林中学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虽历经多番政治运动冲击坎坷不断,甚至50多岁时还被迫下放农村务农为生,但始终任劳任怨,保持平静、开朗的心情。在数十年的教师生涯中,认认真真教书,孜孜不倦育人,先后承担过语文、数学、英语等多门主要学科的教学任务,并担任过教研组长。在“文革”十年浩劫之后,邓小平同志主持的拨乱反正为家严摘帽平反、恢复工作、补发工资。家严由衷地拥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开放政策,本已到退休年龄,看到当时教师队伍青黄不接,便毅然决然地放弃回城养老,继续留校埋头于日常教学工作,直至1983年才告退休。晚年他老人家如数家珍地欣然告诉我们,自己亲手教过的学生中有原甘肃省长韩修国等多位各级党政领导,有分布城乡多种经营卓有成效的企业家,有各地大中小学的同行教师,等等。
作为从旧中国走过来的老知识分子,家严终生笃信“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严格要求我们子女后代热爱知识,好学不倦,坦诚为人,认真行事。正是在这种言传身教影响下,我们兄弟姐妹即使在最艰难的“知识越多越反动”的阴雾弥漫中,远离校门、家门而插队农村或落户边疆,都不忘学习,不离书本。最显著的是,弟弟初一未念完,15岁下乡一干近十年,白天面朝泥土背朝天,夜晚就着昏暗灯光捧读家严用过送他的初高中旧课本,天长日久成为全家唯一的深度“近视眼”。因祸得福而病退返城后,适逢恢复高考好时机,1978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南京大学经济系,3年半提前毕业被录取到北京大学成为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厉以宁、胡代光的研究生,1989年初又从上海财经学院教师任上被公派到德国波恩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海外归来后一度担任过该校经济学院的院长,现为上海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博士生导师、享誉中外的西方经济学家。更令他老人家欣慰的是,昔日被贬为“黑五类”、“臭老九”子女,可改革开放之后弟弟不但可以考取大学,而且实现公费留学,他和大妹还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则从内蒙古大老远携家调回南京,后来进入江苏省级机关工作并升任处级干部。家中孙辈们不但个个都是大学毕业,而且有的再读硕士甚至已成博士,真正在把中华民族热爱知识、追求文明的传统发扬光大。难怪家严一听到大力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邓小平同志逝世就无限缅怀,专门上街搞回几面邓小平同志大像框,嘱咐我们各家挂起来,“饮水思源,不能忘本!”
家严青少年时代就渴望建设和平、自由、民主和富强的中国,在旧社会难以成真只能是一场美梦,新社会虽然也步履维艰,但赶上了邓小平同志开创的改革开放新时代,亲眼目睹伟大祖国城乡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真的令人兴奋不已,信心十足!始终关心时政的家严生前渴盼祖国早日完全统一,借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终于有幸同久违隔海相望的早年同窗校友通信、通话甚至会面畅叙,并且多次带头组织海内外江苏旅渝中学校友欢聚南京,开展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宣传邓小平同志亲手制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路线“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国策和为国为民建树的丰功伟绩,希望大家同心同德为振兴中华、统一中国神圣大业贡献力量。
可以告慰家严的是,在举国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今天,我们和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一样,将世世代代铭记邓小平同志给亿万中国人民带来的恩泽!并教育好子孙后代,永远坚持改革开放,一百年不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