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在科 (常州)
我因工作变换,离开故乡江苏高淳县已逾十个春秋了。然而,每当提起故乡,就不由得使我想起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去年九月,我得暇乘车回乡小住。近年来 ,常听说高淳面貌有了较大变化。“百闻不如一见”,所以,车子一进高淳境内,我就特别注目窗外的山山水水。阳光下,新嫩的水稻茎叶傲然挺胸,熟透的鸭梨羞羞答答低垂着头,一些不知名的小花点点花瓣露出鲜艳的衣裳,蝴蝶把眼睛藏在草丛中好奇地张望着我的到来。放眼望去,扑面而来的尽是粉墙黛瓦的新式楼房;拔地而起的厂房随处可见。“云树烟花一色新”,好一派如画江南美景。记得多年前,这双牌石至高淳一带的丘陵山区还是地瘠人穷,农民住的大都是草房。随着农村经济的活跃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眼下中西合璧式的三层楼房比比皆是,给故乡大地频添不少诗情画意。笔直的沥青路很快把我送到了县城。过去乘车回乡都是在通贤街口下车。那是一个什么样的车站啊!候车室又矮又小,拥挤不堪。现在一下车我就惊呆了。这迎接我的竟是嵯峨对峙的六层高楼和宽阔的大街。步行约二百米,便到了我的母校——高淳县中学。这里的景象更让人咋舌不迭 。往昔正对校门荒芜的大片池塘现在已经辟为楚楚有致的城中公园。进园右拐,笑脸相迎的是水上凉亭。拾级而上,经几处曲径栈道,就看到金瓦辉煌、重檐叠彩的迎春阁。登阁临轩,和风习习,大有飘然羽化的情趣。“近乡心更怯,不敢问来人”。或许时代不同了吧,我却一点也唤不起这黯淡的情绪。而是“到乡情更切,大声问来人”。在友人的指引下,于闹市中心,我找到一条登高望远的捷径,全城之胜一览无余。回眸东望,城厢历历在目。近处是高八层的交通大厦,大楼东南,那闻名遐迩,原先远离城区的四方宝塔,现已处于新大楼的层层包围之中,益见简陋。即便是曾经称雄一方的县人民医院大楼,也跟陈旧的亭榭相仿了。高淳城区原先只有一条街,人称“一字街”,从西门头到东门外,逶迤二、三里,全用石板铺砌,狭得只能容二、三人交臂而过。街旁断垣处处,残壁隐隐。现在城镇规模已扩大数倍,布局匠心独运,颇具现代化新城的气魄。连接县城与本县西部圩区的一座新建大桥飞架河面,古老的三孔石桥已经成了文物,只是作为历史见证,还保存在新桥的东端。绿树夹道的圩埂把我引向了阳江镇一带,这是高淳的富饶之区,著名的“三十里荷花香”就是从这里飘出的。同行的友人告诉我,今年天时、地利、人和,夏粮已获丰收,秋粮超产有望,工业又上新台阶。眼下的景象,使我更加坚定地相信,只要我们继续坚持党的领导,走好改革开放这条强国之路,明天就一定会更加美好,前程将更为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