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搞人 束瑞祥(镇江)
今年是建国60周年,镇江解放60周年。60年前,我是镇江市丹阳东门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打开尘封的记忆,解放初的许多情景又浮现在眼前。
一、歌声伴我成长
解放初,丹阳城区(现在叫云阳镇)只有2到3万人口,城虽小,人也不多,但文化氛围浓烈,大街小巷常常是歌声飞扬。每放映过一场电影或是演过一场戏,其中的插曲立即传遍全城。
当时的流行歌曲有《东方红》、《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解放区的天》、《你是灯塔》、《咱们工人有力量》、《团结就是力量》、《五月的鲜花》、《绣金匾》、《共产儿童团歌》等。
自从跟解放军学会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之后,我对唱歌产生了兴趣。家里就有音乐老师,那就是五姐。我的几个姐姐都喜欢唱歌,就数五姐唱得好,她嗓音不错,又参加了街道文娱宣传队,新歌学了不少,她走到哪里唱到哪里。母亲听了不耐烦了,骂她:“唱,唱,唱,唱歌能当饭吃?!”但她似乎没有听见,照唱不误。母亲没有生气,说:“这个丫头有点傻。”
我常常跟着哼哼,居然学会了很多首歌。从此,我跟唱歌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记得当时唱得最多的是少先队的队歌:“我们新中国的儿童,我们新社会的先锋……,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而奋斗,不怕牺牲,不怕担子重。”每当全校集合,尤其是升旗以后,全体学生站在操场一起唱这首歌,声音宏亮,场面十分壮观。
歌声像一道绚丽的彩虹,照亮了我平淡的童年;歌声像温暖的阳光,使我感觉到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府带给我的温暖;歌声给了我信心与勇气,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险阻。唱歌成了我终生的爱好,并伴随我走进金色的晚年。
二、 丹阳新生
丹阳、丹阳,丹凤朝阳。只有在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这只火红的凤凰才展翅飞翔。
解放初,共产党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政府与人民心连心,大家有一种强烈的翻身感、当家作主人的感觉。当时丹阳经常开万人大会,搞庆祝游行。大家忙着扎彩灯、做彩旗、写标语、呼口号,常常是锣鼓喧天,热闹异常。
因为集会、游行较多,需要有人打铜鼓。学校就利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让我们练习打铜鼓(西洋鼓)。老师将鼓谱写在黑板上,每人发一双筷子,叫我们用竹筷敲打桌面进行练习。经过若干次的训练,我在小学毕业时已学会了打铜鼓。
解放初,政治气氛很浓,到处掛了宣传画、帖了标语。当时为了配合土改,我记得有这么一幅画:画面上有一个脑满肠肥的人,大腹便便,胖得不得了,旁边有个雇农模样的人骨瘦如柴,旁边有一行字,写着“谁养活了谁”。
抗美援朝时,学校里有许多漫画,麦卡阿瑟、李承晚,他们手里或拿了刀或拿了炸弹,但是已经受伤,身上、腿上缠了绷带,作垂死挣扎状。学校动员学生省下零花钱,支援志愿军买飞机大炮,并将各组的捐款用红线标出,展开组与组的竞赛。
童年的回忆是幸福的、美好的,尤其是解放初丹阳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意气风发地建设自己的家园,使人民真正感到新社会的“新”,感到“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尽管回忆的片断像鸿爪踏雪,印象不深,甚至有错讹之处,但串联起来,仍不失为一幅瑰丽的画卷,人民当家作主的生动画卷——丹阳获得了新生。
我爱我的故乡——镇江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