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大新 (扬州)
现在每天傍晚下班,跨进五年前购买的新房,见到宽敞明亮、设备齐全、装饰时尚、落座舒适的客厅时,我总是心潮激荡,思绪万千,我家圆了住房梦。种种动人情景,在我脑海里像电影一幕一幕地上演着。
1930年,我家有三间房,我的曾祖母用它来开茶馆,做革命联络站,后来由于叛徒出卖,被国民党反动派烧掉。解放后,当地政府曾分房给我曾祖母住,她考虑儿子已在上海成家,自己独居,便将分房的机会让给了住房困难的乡亲,自己住到亲戚家的厢房里。后来,当教师的母亲从外地调回家乡工作,由于住房紧张,母亲和我、弟弟只好住到学校里。母亲为照顾年迈的曾祖母,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在学校和家之间来回跑,曾祖母心疼地说:“俗话说,日求三餐,夜求一宿。能有自己的住房是人们世世代代追寻的梦。”母亲会意地点点头。经过曾祖母和母亲的多年努力,并在政府的帮助下,终于在1970年盖起了三间新瓦房。从此,我们家又有了自己的住房。
1978年12月,我从苏南老家兴高采烈地来到父亲工作的扬州市上大学。当时,我走读,父亲、我和弟弟三人住在父亲单位的一间15平方米的老式平房里,房里搁两张床,两张办公桌拼在一起,就是我们父子三人办公、学习、吃饭的地方。座位是床沿,厨房是和另一家合用的。
1979年,我母亲从苏南调来扬州工作,住房就更加拥挤了,为了能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就梦想和父母分房间住,有单独的堂屋、厨房什么的。
1980年,在我大学毕业工作后,父亲在新单位分到了一套近40平方米的平房,外加单独的厨房,我和父亲欢欣鼓舞地用一辆三轮车将用物从旧屋搬到了新居。父母房间为一单间,另一间的一半是堂屋,一半是我和弟弟的房间,可惜没有卫生间,当时就想哪天能有卫生间就好了。
1990年,我结婚成家,父母将一单间让给我做新房,他们住到了我和弟弟的小房间,弟弟就临时向父亲单位借了一间房住宿。那时,我们很想小两口有套单独的住房。
天随人愿。1991年,我单位分给我一套65平方米两房一厅一厨一卫的楼房,地上全是水磨石,结束了我来扬州13年每天早上匆匆找厕所的尴尬局面。然而有时单位有些工作需要晚上来家完成,可是妻子要看电视,小孩在哭闹,无法正常工作,那时就想有间书房多好啊!
随着收入的提高,我父母于2000年购买了一套近100平方米的三居室楼房,搬家那天,我们用两辆三轮车将用物搬完。新家装饰较为考究,客厅和三个房间全是实木地板,油光可鉴,一看就觉得舒心。那年暑假,我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整天住在爷爷、奶奶家,就是不肯回家,理由是爷爷、奶奶家地方大,还有地板可以舒服地躺躺。
2004年,受儿子言行的感触,我和爱人商议后,用多年的积蓄,加上向亲友的借助,在新城西区购买了一套120平方米的新房,它有三房两厅两卫一厨,房间和客厅全是实木地板,满足了儿子的心愿;两个房间安装了空调,妻弟送给我们一台29寸的索尼彩电放在客厅中,我和妻子还专程去了扬州商城购置了餐桌、椅子,定做了组合沙发和茶几,并且添置了电脑、燃气热水器,还特地花了两千多元精心挑选了一组书柜。搬家那天,请搬家公司用一辆大卡车一次搬好。妻弟为我们乔迁特地放烟花、炮竹表示祝贺。置身于梦寐以求的新居,尤其是走进称心如意的书房,看到过去东倒西歪地摆放的心爱的书,如今能整整齐齐地排列在书柜里,想到以后可以聚精会神地在单独的书房里办公,不禁由衷地感叹道:对于住房的种种期盼,我们终于一一实现了!晚上,我全家和父母、岳父母及妻弟一家共10人,在新居欢天喜地地共进丰盛的晚餐,共贺乔迁之喜,共话幸福美满的新生活,对于目前的住房,我和家人的共同的想法是心满意足了。这时,我那上初一的思维活跃的儿子却端起茶杯,笑嘻嘻地说:“不久的将来,欢迎各位再来祝贺我家乔迁别墅,我们再欢聚!”“好!”大家热烈鼓掌……
“叮铃铃……” 一阵门铃声打断了我的回忆,我赶紧开门,是妻儿回来了。于是儿子走进房间做作业,妻子进厨房忙晚饭,我进书房继续书写“我家圆了住房梦”……
我家四代人三十四年五次乔迁,一代比一代强,一次比一次好!这好像脚踏楼梯步步高,口吃甘蔗节节甜!啊,随着祖国飞速发展的大好形势,我儿子住别墅的美梦一定能成真!我深深感到祖国六十年来的变化日新月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