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父亲,我的行走轨迹在家和医院之间。
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命运给了我一个恩惠,我得到了命运之神给予的最好礼物:让我在医院遇到最真诚、最得力的朋友,他们帮助我,晓冬妹妹就是其中之一。晓冬妹妹是江苏省人民医院外科胃肠病区的护士长,专业造口护理师。父亲手术之后,大便改道,成了“造口人”,麻烦多多,有些麻烦是过去未知的。父亲、母亲和我都不知道怎么办,每当这时候,我就向晓冬妹妹求助。
刚认识她的时候,喊她戴护士长,后来喊她晓冬、晓冬妹妹。她是最让我感动的人,父亲生病之后,她帮助我。她给我很多指点。她的宽厚、她的责任心、她的好脾气、她的善解人意……让我觉得,有这样一个朋友,无论家人或是自己生病,都不怕了。她还是我的倾听者,我把所有的想法都告诉她,同她商量。她有一种特别的亲和力。我对她说:“我爸老了病了有我,可我老了病了、连上医院的能力都没有的时候,就完了。”她笑着说:“不要紧,等我退休了,办养老院,我们一起住过去……”
造口护理是对大肠癌手术后人造肛门的护理。每个做了人工肛门手术的病人、每个有造口人的家庭,都有这个造口的麻烦和苦恼。上面前面排便和后面下面排便是很不一样的。大便是有气味的,消化不良的时候气味格外难闻!起初造口人自己都厌恶这个造口,他们还要忍受造口袋对皮肤的刺激引起的红肿、瘙痒,新做的造口会出现肉芽、水疱、囊肿,自我护理不当出现发炎,还有饮食不当引起腹泻、便秘等等,总之一切麻烦都是防不胜防的,不定那一天就出了问题。有时一家人围着一个造口束手无策,全家焦虑。我经常陪父亲见她,请她帮助做造口护理。
父亲手术后三个月,造口旁边长出一些小肉芽,这些肉芽引起皮肤溃疡。父亲焦虑不堪。一个闷热的上午,我打电话给她,她说,你把老爷子带到病区来。于是我陪父亲到外科八楼。在胃肠外科病区治疗室,她为老人做造口治疗。
我说:“谢谢!功德无量!真想给你磕头,你是活菩萨。”
“姐,不要这么讲,我是应该的,这是我的职责。”听到这一声姐,我鼻子都酸了。
我说:“有味道,不好意思。”
她说:“我们已经习惯了。”
有时老人的想法比较偏执,不容易沟通,我不能对老人发脾气,常常因压抑而焦虑无比。我就猛发短信给她、然后打电话、再然后往医院跑。
她总是安慰我:“你要耐心,好好对他们解释,不仅要任劳,还要任怨。”
看到她温柔、宽厚的样子,真想反过来喊她一声姐!有时想:她怎么就没有脾气,怎么一点不急躁,这是与身俱来的好性情,还是后来的职业训练而成?她非常懂老人的心理。她说的每一句话,老人听了都很顺耳。她对所有的老人都是这样的。老人们都喜欢她。她上门诊的时候,只要时间,我就坐在她身后,听她为造口人讲解,看她为造口人治疗。造口旁疝和造口旁皮肤过敏,困扰很多造口人。特别是夏天,他们太难过了,出了汗造口旁边的皮肤又痒又疼。她要教给造口人自我护理的办法,耐心地安慰他们。这几年患肠癌的人数年年增加,造口人的人数也年年增加,晓冬妹妹的工作越来越辛苦。
有一次我对她说:“这段日子我老爸事太多。”她说:“你把我的手机号码给老爷子,让他有事直接找我。”我不好意思这么做,她太忙。那里是教学医院,护士长除了负责护士站的工作,还有教学的任务。一批批来实习的护校女生都要她指导,还有基层医院来的进修护士。三个手术组,手术天天有,有时一天几台手术。医生开完了刀,病人从手术台上下来,之后的工作都是护士的。晓冬妹妹是护士长负责整个病区的护理工作。外科病区的护士责任重大,手术围期的护理是关系到病人生命的。每次我为父亲的事上外科八楼请教她,只要有一点点时间,她都会把我送到电梯口。
看到从护校来实习的女生,她们个个青春、健康、美丽,我就会想象晓冬妹妹二十几年前的样子。她胸牌上的照片非常的青春美,她说这是前几年的照片。她在病房工作二十几年了,她说自己的履历很简单:从学校到医院。
小时候背诵毛爷爷的“老三篇”,其中有一篇《纪念白求恩》,毛爷爷把汉语言中最高尚的赞美词都给了一位不远万里从加拿大来到中国抗日前线的外科医生。
其实很多医生和护士都是这样的,在和平时期,人们不了解他们,尤其在当今中国,他们的奉献被不合理、不公平的医疗制度遮蔽了,他们承受了体制造成的误解。
(文中晓东系农工党员、江苏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护士长,选自《五月最后的傍晚》王心丽著/凤凰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