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吃青团
发布时间:2010-05-12
胡容邈(无锡)
每逢清明时节,吴地人常用青团上坟祭祀,并将青团作为美食馈赠亲友,自己也吃起这一清明节令食品来。
追溯吴地清明吃青团的风俗的由来,一说与祭祀大禹有关。相传,古代大禹治水,历尽险艰,造福百姓,三过家门而不入。他死后,百姓纷纷于清明这天祭祀他,并供上许多精美的食品。在苏州有位后生指出:“大禹一生为民造福,勤劳节俭,而今如此铺张,供上这么多精美食品,他在地下会不安的。我们怀念他,不妨用糯米粉和麦叶汁拌和,做成表团来祭祀,这样可告慰他:治水已见成效,去年稻丰收,今年麦茂盛。加上青团又不铺张,大禹见了一定开心!”众人认同此法。起初,做出的青团又苦又涩,有人便加少许石灰水搅拌,这样青团没了苦涩味,且清香扑鼻。自此以后,苏州人每年清明用青团祭祀大禹及亡故亲人,并作为一种馈赠亲友及自己品尝的节令美食。久而久之,清明吃青团的风俗广传吴地。
吴地清明吃青团风俗的由来,浙江海盐另有一说。相传,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在浙江海盐为躲避清兵追捕,在村民张三帮助下装成农夫,与张一起下田莳秧。此时该处四周清兵满布,严查来往行人。李秀成告诉张三:“我肚皮饿极了。”张三环望四周,灵机一动,在路边采了大把艾叶,回家将艾叶打汗,与糯米粉拌和,做成青团蒸熟,放在草担中走回田头。清兵指着青团问:“此为何物?”张三道:“沃田的青肥料。”清兵放行。这一天正好是清明。李秀成脱险归营后,还特地来海盐拜谢张三,并请教做青团工艺。自此以后,海盐一带就有了清明吃青团的风俗。此风俗后广传吴地。
传说毕竟是传说。笔者认为,清明吃青团风俗的由来乃与古时寒食节禁举火、吃冷食的风俗有关。春秋时期,晋国忠臣介子推拒受封赏,避居深山,晋文公屡诏而其不出。后晋文公听一大臣之言,烧山以逼介子推出山,谁知介子推竟抱木被焚而死。晋文公悲恸之极,把放火烧山这天定为“寒食节”,并晓喻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这天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而南方老百姓这天则吃事先做好的青团和糯米糖藕。《清嘉录》记述了清代苏州清明这一食俗:“今俗用青团、红藕,皆可冷食,犹循禁火遗。”上述这些清明节食品有一共同特点,即皆为冷食。这里须说明一点,古时的“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到了明代,寒食节逐渐消化,并入了清明节,融为一体,寒食节的食俗亦便成了清明节的食俗。
古时寒食、清明时节,天气尚未转暖,北方尤为寒冷,故此时不少吃冷食的人常会出现胃痛、腹泻等病症。为此,寒食曾遭历史上几位帝王的禁止,如魏武帝曹操就颁发了《明罚令》:“令到,人不得寒食。”说来十分奇妙,吴地清明节食青团的发明者实是精明,此辈或许是位郎中先生,或许是个懂得食疗的养生家,因为青团虽为冷食,但却具有祛寒温阳的功用,在清明天气犹寒时食之,可避免胃痛、腹泻等病症的发生。从医药角度分析,吴地的青团多用艾叶青汁拌和糯米粉,内包豆沙馅制成。艾叶是味中药,简称艾,又名蕲艾、艾蒿,其味苦辛,生用性温,熟用性热,属纯阳之品,善于温中、逐冷、除湿、理气、暖血,可治心腹冷痛、寒性泄泻、辟风寒湿。旧时吴地人认为,清明吃青团可抵御寒湿之邪,防病强身。在浙江绍兴,清明时节人们还常吃用艾叶制作的艾饺,他们认为,在雨纷纷的清明时节,常有被雨淋湿之虞,清明节吃了艾饺有虽被雨淋而不感冒、不胃痛、不拉肚和关节不酸痛之妙。
至于青团的命名,乃因染色为青之故,然亦存另说。已故补白大王郑逸梅说:“苏沪一带,清明前后,家家吃青团子,那是用雀麦草(即燕麦,或称野麦、野大麦)汁和入糯米粉中,色湛然万里碧,馅为豆沙……这食品,起始于沪郊青浦的青龙镇,所谓青团,不仅指团色青碧而言。”
至于吴地清明节的青团染色用料,古时多为艾叶,后或用雀麦草,或用麦青,或用野苎麻叶,其食疗功效亦自有异,此属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