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庆卫 曾 操(省委)
2010年5月19日,江苏省人民医院院长王虹接到了来自江苏省卫生厅的通知,要求医院选派一名同志担任江苏省对口支援绵竹市第八批医疗卫生总队队长,于5月28日赴绵竹开展医疗援建工作,并特别注明该选派对象为“女性、内分泌专业、具备管理能力”。看完通知以后,王虹很快就锁定了选派对象——刘云,因为全院上下数百名工作人员中只有她同时具备这三项条件。
勇挑重担,延续“爱心接力”
刘云,农工党员,现任江苏省人民医院医务处副处长,分管全院的医疗质量、感染管理和病案管理,同时又是老年病内科副主任医师、副高和副教授,工作表现一直很突出。正是考虑到她的专业水平、沟通和管理能力以及工作经验,经过卫生厅的慎重考虑,最后用近乎点名的方式将她推到总队长的重要岗位上。
突如其来的任务使刘云进入了紧张的“临战”状态,她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抢在赴绵竹之前完成博士后出站答辩。5月20日,卫生厅再次发出通知,要求她比其他队员提前一周即5月23日到绵竹,以更好地完成交接任务。按照卫生厅的要求,刘云临时调整安排,终于在赴绵竹的头一天晚上顺利通过答辩。而为了准备答辩的材料,她熬了整整两个通宵,当结束答辩回到家的时候已是午夜,由于时间紧,行李都是丈夫帮忙准备的,箱子里有些什么东西她一点都不清楚。第二天清晨,刘云就踏上了远赴四川的行程。
江苏省组派医疗卫生总队赴绵竹市开展对口援建工作始于两年前。2008年5月12日,8.0级的强烈地震让绵竹市顿时变得满目疮痍,一万多人在灾难中丧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江苏省将受灾最为严重的四川省绵竹市作为对口援建地区。2008年6月21日,医疗卫生援建工作开始启动,江苏省派出了第一批医疗卫生队伍,以后每三个月轮换一批,到刘云他们已经是第八批。通过两年多的援建努力,在地震中几近毁损的绵竹市医疗卫生体系得到了全面恢复。为了进一步提高绵竹市的医疗卫生水平,从2009年5月开始,江苏省卫生厅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了“以项目运作的方式打造绵竹市卫生系统的特色专科和技术特长,以点带面,注重向学科高、精、尖方向发展”的援建方案。因此,刘云带领的第八批医疗队将成为最后一批援建队伍,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要落实这些援建项目,做好后期收尾,完成最重要的收官之作。
不辱使命,紧抓援建项目
到达绵竹后,刘云迅速与上一批队员完成了工作交接。由于绵竹市的各项重建工作尚在进行中,医疗队的吃、住条件都相当有限。刘云在绵竹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四处为医疗队寻找住房,经过一番忙碌才解决“住”的问题。绵竹市当地的饮食习惯和气候环境也让刘云和她的队员吃了些苦头,许多人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都有些消瘦。对于刘云来说,最大的困难是闷热、潮湿的气候,不但会让她难以入睡,还会引发骨质疏松的老毛病,一旦发作起来她就会疼得直打滚。然而,对于这些困难,医疗队没有任何的抱怨,很快就投入到了紧张的援建工作中。
为了落实江苏省26家市级以上医院与绵竹市31家医院乡镇卫生院所确立的49个对口援建项目,刘云和医疗队队员走遍了绵竹市大大小小的医院,开展评估、检查和验收工作。他们根据各乡镇医院目前的科室设置情况、人员结构以及周边卫生院发展状况,就医院的发展方向、特色专科建设提出指导性意见,确保项目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富新镇卫生院的口腔科有一定的基础,而周边医院口腔科的技术又比较薄弱,医疗队建议院方以口腔特色专科为发展方向,并从江苏省口腔医院调派专家给予支持,使得富新卫生院的口腔科整体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一天的就诊病人多达30余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感谢医疗队的帮助,富新卫生院特聘刘云为名誉院长。
对当地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是医疗队的重要工作。他们通过现场带教、举办讲座等各种方式努力提高绵竹医务人员的诊疗技术。其中,医疗队举办了首届“绵竹市各医疗卫生机构医护人员急救技能培训班”,他们从全国邀请了五位知名的急救医学专家前来授课,并专门从江苏空运来了人体模型,进行现场示范。生动、实用的课程吸引了大批乡镇医务人员前来观摩学习,到培训的最后一天,宽敞的教室已经容不下更多的人了,却还有不少学员挤在教室门口认真聆听。另外,刘云作为江苏省人民医院医务处副处长,她受到了绵竹市很多医院的邀请,为他们讲解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的有关问题。
奋战“8·13”,“江苏卫生”旗帜高扬
在当地卫生部门和所有医务人员的积极协作下,援建工作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医疗队预计于8月底返回江苏,而就在这时,一场重大的地质灾难不期而至。8月13日,清平乡爆发了特大山洪灾害,泥石流冲出量达600万立方米,清平乡通往外界的唯一一条交通要道——汉青公路(清平乡到汉旺镇)被冲毁,数千名群众被困在地势较高的清平乡卫生院。
医疗队得知消息后,于第一时间赶到位于绵竹市汉旺中学的“8·13”抢险救灾指挥部,与绵竹市卫生局等单位共同商讨救治方案,迅速建立起规范化的应急体系,特别是建立抢险救灾卫生救治三级网络体系,确保了对医疗资源的集中调配和对伤病员的及时救治。在灾难发生后的72小时,清平灾区实现了卫生防疫全覆盖。
为配合当地全力做好地质灾害的救治工作,医疗队员们每天都在救治点、安置点和市人民医院之间来回奔波。他们经常放弃吃饭和休息时间,在安置点开展医疗救治和传染病预防工作;在清平乡救治人员紧张的情况下,医疗队主动请战,队员通过乘坐直升飞机赴清平乡参加现场援救工作;当道路抢通之后,刘云于第一时间与绵竹市卫生局领导赶赴清平慰问前线的医务人员,并就灾难后期的医疗援建工作作进一步安排;看到绵竹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泥石流老年伤病员(最年长的有95岁)因灾难的刺激出现了严重的心理恐慌,长于老年病防治的刘云向医护人员提出建议,要求加强对他们生命体征的观察,及时做好基础疾病的治疗工作以及好灾后的心理疏导工作。
在当地医院、临时安置点和每一位被救治的人员心里,“江苏卫生”的旗帜高高飘扬。当医疗队来到绵竹时人民医院探望因泥石流住院的受伤人员时,两位九十多岁的老人紧紧抓住刘云的手,激动得连声说“感谢江苏哦”;医疗队还深入到村民家中开展疾病防治工作,受到村民们的热情欢迎,一位聋哑大妈每次都会在一旁默默地为医疗队队员削水果、递茶水;走在绵竹市的大街上,到处都可以看见“感谢江苏、感恩江苏”的字样,就连小店的老板听说对方是江苏人都会慷慨降价甚至无偿赠送。
任重道远,生命在奉献中升华
9月底,第八批医疗卫生总队撤离绵竹。至此,江苏省援助绵竹市医疗卫生体系实际完成91个项目,先前确定的49项全部完成。同时,经过多方共同努力,“8·13”泥石流的救援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江苏人民的勤劳无私和严谨高效得到了当地医疗卫生部门和老百姓的广泛赞誉。
对刘云个人来说,作为医疗队总队长,她承担了组织、管理和协调、沟通的重任,在人手紧缺的条件下,她还负责了这次援建工作的所有报道工作。几个月来,绵竹市出现了数次余震,危险随时可能会降临,但医疗工作者的责任感、灾区人民的真诚信任以及家人的支持让她从来没想过要放弃,她说只要自己在那里待一天,就要竭尽全力做好一天的援建工作。她反复强调“你付出多少就会得到多少回报”,绵竹人民的坚强和感恩常常会让她感动。在她看来,“江苏绵竹一家人、一条心、一个目标”这句话,只有在那里生活过、工作过并与当地人民结下深厚情谊的人才会真正体味其中的含义。她说绵竹现在已经成为了她的牵挂,只要有需要、有机会,她还会回到这个自己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第八批医疗队的突出表现得到了四川省和江苏省相关单位的一致好评。绵竹市卫生局王顺富局长在看望医疗队的时候激动地说“派你们来真是派对了”,江苏省援建总指挥部李亚平常务总指挥用“做得好!”三个字肯定了他们的工作。由于表现突出,刘云先后被中共绵竹市委组织部、江苏省援建指挥部评为“江苏省对口支援绵竹卫生工作先进个人”、“‘8.13’特大泥石流抢险救灾先进个人”,2010年11月被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评为“江苏省对口援建四川绵竹先进工作者”。面对荣誉,刘云保持着冷静的思考。这次经历让她对援建工作有了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她认为要做好援建工作有几点需要特别强调:首先是领导的高度重视,其次是要有科学有效的援建方案,第三是援建双方要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最后是要选派综合素质高的合适人才具负责任援建工作。她说这次绵竹之行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人生的升华,看到生命在灾难面前的脆弱和坚强,她对生命有了更多的感悟,对生命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