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瑜 (苏州)
当今的公务接待,与过去相比,是与时俱进还是与时俱退?且让我们看看,明清时代是怎么公务接待的。
明代,抚按驾到,不管府官、州官、县官,一律跪在道旁欢迎。清代,如有钦差大臣经过,“数十里外设马为长探,二十里内设马为短探,无不竭力趋跑”。有的县令为了献媚、拍马,一直拍到马桶上,居然用貂皮装饰尿壶,将缎褥铺在厕所里。据《宦海风波》载:只要上面来人,哪怕是最普通的短差,接待单位也会照“规矩”送一笔礼金,一曰“程仪”(车马费),二曰“折席”(宴饮费),三曰“跟随”(送给仆从的辛苦费),这些“红包”的数量,少则一二十两,多则三五百两银子。含金量最高的是“钦使”,凡“钦使”到省,按例先从财政里借出一笔巨款开销,等接待活动结束,由各州县和相关部门分摊:“大约每次摊派俱在三五万金。”(摘自2010年8月20日《报刊文摘》)。
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21世纪,公款接待的形式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层次越来越高。如有“钦差大臣”要来,古代“数十里外设马为长探”的没有了,但昨天打电话“长探”,今天用手机“短探”的却更多;“府官、州官、县官”在道路两旁跪接的没有了,但跑到市界、省界之处迎接,数辆警车开道,全程戒严,人心惶惶的更多了;用貂皮装饰尿壶的没有了,但把金子、银子作瓷砖装修便池,用高级毛毯铺在卫生间里的更多了;“程仪”、“折席”、“跟随”没有了,但“误餐费”、“会务费”、“劳务费”等更多了。吃的、住的、行的、玩的、带的都比过去更高档更现代化,洗桑拿、泡温泉、唱歌、跳舞、游山玩水等更让人心旷神怡,心花怒放。
纵观古今接待上级官员之差异,尽管形式和内容在不断发展,但“万变不离其宗”,共同点十分鲜明:其一是:上下之间“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上级来的“钦差大臣”非常愿意“转变作风,深入基层”,享受那“掌声雷动,鲜花如潮,高高在上”的快感。下面的接待者说是“苦差”,但实质上求之不得,乐此不疲。其二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上面要求“钦差”们下去轻车简从,不准超标准接待,不准宴请游玩,不准送礼……但下面自有对策,不准喝酒就喝红酒,不准超过四菜一汤就搞“四盆一缸”,不准送红包就送银行卡或通过“钱庄”把钱汇到“大人”帐上。其三是:“上下双赢”,尽管下去鞍马劳顿,比较辛苦,但下去后好处“大大的有”,尽管接待者付出很多,但回报也多,接待好了,要提拔、要经费都没问题。由此可见,公务接待是一件美差,也是结交权贵的“通道”,同时又是腐败的重灾区,是一种很难根治的“恶性肿瘤”,它腐蚀了党的肌体,败坏了政府形象,恶化了社会风气。
放眼世界,发达国家公务接待,正在向规范化、简洁化的方向发展,正在向文明方向发展。他们的接待费用全部纳入预算,接待情况公开接受媒体、社会、公众的监督。他们没有繁文褥节,没有大吃大喝,没有吃喝玩钓跳一条龙服务,更没有红包一事。他们的总统宴请外国元首,可以在普通餐厅吃汉堡。相比之下,我们落后多了,我们国家的公务接待越来越奢侈,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前进”,但从文明角度看,是“倒退”!发达国家在接待规格上是“倒退”,实质上是“前进”。笔者不禁要问,在公务接待上,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与时俱进,才能与世界文明(潮流)接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