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为远 李 瑶(省委机关)
王水现为农工党江苏省人民医院支部主委,农工党江苏省委委员,江苏省政协委员。他还是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基础实验中心主任、外科学系外科总论教研室主任等等。身兼数职的他,忙碌是最自然的常态。
2010年9月3日上午九点之前笔者就到了王水的办公室,等他抽空回到办公室坐下来,已经十一点多了。
这个不足十平米的办公室,陈设非常简朴。茶水台下面有准备好的成套洗漱用品,好像它的主人随时准备着投入工作,夜以继日。这间办公室里只有两样装饰品,墙上挂着一幅书法“梅香入梦”,桌上一幅新疆风光照片。
初见王院长,他的年轻、温和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他温暖的笑容里面绽放着指挥若定的大将风范,平和的话语里面蕴含了博大慈悲的人文精神。王院长跟我说的第一句话:“我就如同我的名字,名字里面的“水”字——来自《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笔者从这里开始理解王水扶困济危、却不图名利的人生。
王水,2002年获南京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他自踏入医学门槛之后就没有停止研究的步伐。他在乳腺癌保乳、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乳腺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和乳腺疾病微创治疗和乳腺整形,难治性乳腺癌和甲状腺癌的综合治疗方面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并且结合国际标准和江苏省的实际,制定了常见疾病的诊疗常规,进一步规范了乳腺外科的诊断和治疗。
近年来他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SCI文章6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级和市厅级科研课题12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得教育部科技成果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奖2项,南京市科技进二等奖1项。先后获“江苏省先进教育工作者”、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卫生厅“科教兴卫”工程医学重点人才、六大人才高峰项目重点人才、第一批“扬子奖教金”等称号。
他还兼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内分泌乳腺外科学组委员兼秘书,江苏省内分泌乳腺外科学组组长,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外科学分会和乳腺外科学组副主任委员等职务。
心善渊与善仁
王水认为:医学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他还要包括人文。在医学技术方面单一的提高这种单一的生物模式用于治疗是不行的。多年来,他坚持着对病人的人文关怀,从身心两方面治疗、帮助病人。只要是他的病人,不论贫穷与富裕、不论地位高与低,他都一视同仁,尽心尽责的为每一位病人诊治。作为外科医生,他执著于严谨和完美,在喧嚣与浮躁中保持淡定和从容,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抚慰一个个求助的患者。他也因此多次被医院和学校评为先进个人,曾获“江苏省红十字先进个人”等称号。
他的仁善之心常备。90年代受组织安排多次赴抗洪救灾第一线,他的足迹踏遍了安徽、苏北等地。“医生就像是战士,在生命面前要冲锋在前线。”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着他一次次的本着人道主义精神,救助着需要他的人们。
1993年,王水受省委组织部派遣援疆三年,在新疆伊犁州奎屯人民医院任副院长。援疆期间被伊犁州党委评为优秀县团级干部。在新疆的三年,不仅仅是王水救死扶伤的三年,也是他心灵得到升华的三年。
在新疆三年,慕名而来的病人非常多,王水也不辞辛苦的忙碌着。三年来,他做了近1500台手术,也就是平均每天要做一两台手术。就在王水要回江苏的当天上午,他还连续做了两台手术,才脱下手术服背上行装。除了看病、手术之外,王水还积极地带教当地医生,在临床、科研、护理、理念等各方面教导帮助他们。他带教的学生有汉族、有哈萨克族、有蒙古族等等,之后都和他成为了亲密的师生和朋友。有一位蒙古族的当地医生一直和王水保持着师生关系。王水每年要骑上马带着医疗队到牧区去巡诊。他还经常到当地兵团医院、甚至伊犁州伊宁人民医院给他们指导。这些工作都是无偿的,但是王水坚持了三年。当地的工资水平是很低的,王水几乎月月拿出自己的收入贴补病人。他还捐助了当地三个孩子上学。援疆的三年,王水的精神上是完满的,他深深体会到给予和助人的快乐。“水利万物而不争”——水默默滋润哺育着万物,不求回报,不求名利。
言善信 事善能
援疆回来以后,王水在医院担任了省人民医院行政领导的职务,分管医院医疗业务等方面的事务。经过几年下来,王水已经把手头事务梳理清楚,对医院的相关管理已经不需要事无巨细的事事关心。可是医院每次抢救危重病人,王水一般都会在场。省人民医院的抢救病人一直是很多的,危重病人占很大比例。2008年,外地一位稀有血型产妇送到医院来的时候血液已经流光,除了心跳,别的生命指征都已经消失了。王水要求医务人员不抛弃、不放弃,动员一切力量,努力抢救。这名病人最后竟然被救活,至今为止生活质量还很高。这被称为医学上的奇迹,奇迹来源于王水对生命的珍视和执着。
2008年,四川汶川地区地震。5月13日凌晨,江苏省人民医院在接到抗震任务后的短短十几分钟,在王水同志的组织协调下,便确定了救援队队员名单。1个小时后,21名骨干医护人员组成的江苏省人民医院医疗救援队,带着大量救援物资紧急奔赴灾区,成为卫生部派出的第一支进入四川灾区的外省医疗队。
在医疗队赴四川救援期间,王水在后方坐镇指挥,每天除了日常的工作以外,不论多晚多累都必须和医疗队保持联络,及时了解灾情、沟通救治方案、给医疗队员们打气和鼓励。
5月23日,第一批来自四川灾区的33名伤病员顺利抵达南京。伤员入院后,王水立即组织医生对伤员进行详细的大查房,当晚10点,王水组织召开会议,商讨制定下一步救治方案。为了给伤员们提供优质救治服务,在王水的主要领导下,医院专门成立了四川地震灾区伤员救治领导小组和专家小组,并创造性地开展了独具特色的“四位一体、三个结合”和“五项关爱”的人性化救治模式,很好地完成了罗志军省长布置的“医院要为灾区伤员提供最好的救治,提供适时的心理抚慰,发挥江苏医疗应有的技术水平。”的任务。
2010年,南京发生“7.25”爆炸事件。120接警之后,王水领导省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做了应急预案,准备了4台救护车立即赶往现场。当时省人民医院收治了最危重的病人,王水全面负责伤员救治工作,并收到中共省委领导的赞赏。
王水分管的医院护理工作方面,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为了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更好地满足住院患者及其家属的特殊要求,减轻患者家属负担,丰富护理内涵,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在他的领导、推动下江苏省人民医院于2004年开始尝试以“舒心服务”为主的运行模式,于2008年开始实行无陪化护理,创新了护理工作的工作程序和模式。目前已经推广到6个病区,得到了患者及相关卫生部门的肯定。2010年初的卫生部全国护理工作会议特意在南京召开,就是为了介绍、推广江苏省人民医院在护理工作方面的突破。
作为省人民医院的管理者,在医院的管理方面,王水的方式如水一般,强劲有力也润物无声。他说:他做的事情要做就一做到底,不做好,决不罢休。然而他做事的方式也不仅仅是用行政命令,他梳理好事务的脉络,集中大家的智慧,悄然无息的就成就一番番大事。在医院里,王水分管的工作是最平稳的,所有的工作早早的就提前做好,从来都是厉兵秣马。他把更多的精力留在了临床当中,留给了翘首等待着他的病人。他由衷地说:看到病人开开心心的出院是我最大的快乐。这句发自内心、朴实的话让笔者感动不已。
王水是名医也是名师,作为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基础实验中心主任、外科学系外科总论教研室主任,他诲人不倦,润物无声,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渊博学识培养了一批批独立创新的好学生。18年来,王水尽职尽责,积极带领和引导一批青年医师投身临床教学,参与国家级教材的编写、主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促进了学校临床医学基础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多年辛苦的实践与磨练、多年深沉的思考与探索,造就了学生心中的好老师。他接手南医大外科总论教研室的时候,这个教研室还是一个在业界默默无闻的单位,经过王水五年的耕耘和灌溉,南医大外科总论教研室已经成长为江苏省唯一的临床医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其核心课程为江苏省级精品课程。目前正在为配合2011年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申报工作,积极推行相关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王水本人在2007年被省教育厅授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2009年又被江苏省教育厅授予“江苏省名师”的光荣称号。
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身为江苏省政协委员,王水心中也满怀着忧国忧民之心。2005年他当选江苏省政协委员,他提交了自己的第一份提案——《关于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博物馆的建议》。为了这份提案,他利用休息时间走访了各种博物馆、了解相关规定,并特意向文化厅相关领导咨询探讨。作为医生,在医疗方面他也提出了很多建议。如:《关于在江苏地区销售加碘盐的问题》等等。这些年医患矛盾突出,看病贵看病难,作为一名人民的医务工作者,王水也深深的忧虑。他在如何维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方面做了大量的调研,并把在美国、英国考察的结果带回来,形成了一些调研报告,把这些报告直接送到了卫生部,希望能尽微薄之力帮助政府改变现状。
作为农工党南京医科大学基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人民医院支部主委,王水在支部工作方面也没有因为事务的繁忙而丝毫马虎。他建立和完善了支部活动的制度,分工到人。制定好制度有了执行制度的人,便不需要事事督促,支部工作井井有条,蒸蒸日上。多年以来,支部严格遵照工作制度,开展多次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组织活动。而且支部许多党员配合所在单位的中心工作建功立业,成为学校和附院的核心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