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瑶(省委机关)
一
余伯阳现任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生部部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京中药复方与质量标准重点实验室主任、中药复方研究室主任,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学科带头人。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新药审评专家,国家药品价格评审专家,国家保健食品审评专家等;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新型药物给药系统分会副会长、中药药理学分会常务理事等;《中国天然药物》、《中药新药与临床》等学术刊物编委。
虽然身负众职,余教授却不仅把各项工作安排得紧张而有序,而且在本职和兼职岗位上都取得了累累硕果。
余伯阳出生于北京,小学至大学时代在辽宁度过,又考取了中国药科大学的研究生……北方的白桦林培养出他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南方的小桥流水又造就了他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由于生于医药世家,祖上三代教授,都是研究化学药物与中药的,加上从小就对化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余伯阳自小便志存祖国中医药事业。攻读博士期间,余伯阳师从我国著名生药学家徐国钧院士,不仅学术上有了更深的造诣,也从徐老那里学到了老一辈科学家忘我的工作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虽然曾先后赴日本和美国学习工作,但余伯阳最终还是放弃了国外优裕的条件,选择了归国。提及归国原因,余教授说:“我的根在中国,我的事业也在中国,我始终认为人的精神乐趣大于生活乐趣,一个人得为国家留下点什么。”
归国后,余伯阳一头扎进中药的现代研究工作,主要从事中药及复方质量控制及体内过程、中药和天然药物生物技术、中药新药开发等研究。
天才在于勤奋,成功伴随艰辛。他先后主持国家攻关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30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其中麦冬的系统研究经国家级鉴定具国际先进水平,先后获国家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主要完成者之一的攻关项目“著名古方生脉散的系统研究”获首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省部级)。
多年来,他在学术上成果累累。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80多篇,SCI收录48篇;作为主编、副主编出版学术著作4部,参编学术著作11部。实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8项,获得发明专利的证书9项,申请发明专利17项。科研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2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省部级)1项,中国石油化工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1项;并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五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他的研究成果,对提高中药材鉴定水平,保证中药质量,发展优良品种生产,扩大资源利用,都有着重要意义。他在完成科学研究的同时不忘自己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先后指导研究生愈百名,其中已获得博士学位30人,获硕士学位28人,所参与的教育改革项目于2009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他的学生现在已有多人成为教授、研究员、主任药师等专家骨干、也有人走上了副市长等领导岗位,可谓桃李满天下。
在潜心生药研究的同时,余伯阳教授十分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他利用留美所学的知识和技术,结合中国药物研究的情况,提出了生物组合化学的新概念,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重点科技项目的资助。利用这个理论所进行的中药活性成分的生物组合化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已获得发明专利2项。近年来先后研制开发了中药二类新药3个,三类新药4个,合同利用企业来源经费逾1500万元,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年的辛勤耕耘,使余伯阳获得了许多荣誉:1998年和2004年两次被评为江苏省“333工程”跨世纪、新世纪学术第二层次带头人,1998年被评为江苏省“青蓝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2002年被授予教育部高校优秀骨干教师和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3年当选国家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并于同年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在如此众多的光环笼罩下,余教授显得豁达而淡定,儒雅的学者外表下,依然是一颗拳拳报国心。
二
在繁忙的本职工作之余,余伯阳始终热心党务,积极发挥作用,在民主党派这个舞台上尽心尽职。
的确,从加入农工党至今,余伯阳始终无愧于“农工党员”这一光荣称号。还是一位普通党员时,余教授就积极参与所在支部的党务活动,参与完成了支部于1996年承担的贵州大方县扶贫项目“刺梨系列酒”和兽药“虾康灵”的研制,并交付大方县投入生产,其中“虾康灵”获得了专家们在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方面的高度评价,并获农业部兽药证书,支部也获农工党中央“智力扶贫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
自2002年起,他相继担任江苏省政协常委、农工党江苏省直工委主委以及药大支部主任委员等职。责任更重了,时间也更紧了,他不仅要把各方面工作处理得很好,还要使党务工作和本职工作互相结合、互相促进,以追求人生对社会的更多贡献。
作为支部主委,在本职工作之余,他团结支部党员,开展了富有特色的活动:多次组织党员开展和参与科技扶贫、科技下乡活动;带领党员为贵州贫困学生捐款;资助本校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在他的领导下,支部党员关心社会,积极参政议政、献计献策,仅2005年就向省委上报了9条提案,居当年省直基层组织所交提案数量之首。
在2003年抗击“非典”斗争中,余伯阳组织支部全体党员积极投入和参加到抗非工作中:他本人联合校内专家针对我省非典期间的预防、加速非典药物研究等提出的两条社情民意迅速得到了梁保华省长的批示;由他主持的“中药复方SW”的研制工作在较短时间内就初步告捷;他组织支委购买了营养品、水果和书籍看望本校被隔离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民主党派的关心和爱护,稳定了学生的情绪。
成绩有目共睹,工作也再次被肯定。他领导的药大支部在2003年被评为“省抗非先进支部”,他本人也受到农工党中央嘉奖。支部当年还被江苏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表彰为“为经济建设服务先进集体”。2005年,支部又被评为“全省基层组织三年创优先进集体”。在2006年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经验交流暨表彰大会上,余伯阳荣获“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先进个人”称号。
作为省直工委主委,余伯阳并没有因工作繁忙而忽略对省直工委工作的指导,他积极出谋划策,推动省直工委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在他的领导下,省直工委的干部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及组织发展工作等等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全省的基层工作中居于前列。
2003年,省委农苏发[2003]8号文《关于在全省基层组织中开展“创优争先,迎接我党建党75周年活动”的意见》(简称意见)下发后,省直工委在余伯阳教授的领导下,及时召开全体委员会议研究讨论,决定要以此为契机,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他们认真研究,整体部署,有计划有步骤的将创建工作稳步推进。通过广大基层和党员近3年的努力,省直基层支部在自身建设、参政议政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绩。党员的政治素质得到提高,组织生机和活力得到增强,广大基层组织建言献策水平明显提升,创建活动取得了阶段性的显著成效。
2003年“非典”爆发后,余伯阳教授领导的省直工委及时发出通知,要求广大党员恪尽职守,在单位的统一部署下做好“抗非”斗争,并通过电话和手机短信的方式向奋战在“抗非”一线的党员带去组织上的关怀和问候,感谢他们为人民的健康安全所做的贡献。由于“抗非”工作突出,省直工委共有6名党员、1个基层,受到农工党中央和省委的表彰。
省直工委早在2004年就开展了“参政议政月”活动。此次活动受到了广大基层支部的积极响应,超过四分之三的基层支部提交了近70份调研资料。这些资料大都内容翔实,角度准确、有较强的社会针对性,所提建议具体实际。省委选定了其中的15份作为2005年省政协会议的提案,占省委总提案数的三分之一强。特别是《关于修改食用加碘盐标准的建议》还被我党中央吸纳作为全国政协提案。
余伯阳领导下的省直工委近年来致力于完善省直工委的各项工作制度。他们数次召开省直工委委员会议,讨论修订并通过了《省直工委工作职责》、《省直工委会议制度》、《省直工委委员分工制度》、《基层组织工作及考核制度》、《基层组织活动制度》、《基层组织委员会委员分工制度》、《支部党费收缴使用制度》、《基层工作手册》等八项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是省直工委正常运转的必要保障,使省直工委的工作能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2009年9月作为省直工委主委余伯阳在省委“庆祝教师节、共话三个60周年座谈会”上发言说,我与在座的各位都有两种身份,一是教师,二是民主党派成员。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