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根友(南京)
教育部长袁贵仁2月24日在京热点问题形势报告会上破解攻克教育改革发展八大难题时, 在谈了社会、学校和家庭的责任以后又说:“减负不能概念化,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给学生留下更多了解社会、思考和动手的时间,去学习探讨感兴趣的东西。”
教育部长的这句话应该说是切中了减负问题的要害。学生首先是“人”,他们从作业堆里解放出来以后,时间和精力必须有释放的地方;再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正面的引导也必须有所凭借。因此,若要学生切切实实减负,社会必须实实在在承担更多责任。
首先,必须建立学生了解社会的“绿色通道”。某个范围内哪些工厂、田地、商店、社区等等可以供学生课余参观学习实习操作,有哪些人来接待指导,靠谁去组织等等,都需要社会去做工作。而这些工作又由谁来做,必须落实。
再有,要学生课余思考、动手、探究等等,学生不可以凭空思考动手探究啊。那么,一定的区域内,科学宫、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等数量、质量能否满足当地学生的需求?这些同样需要社会去做工作。
如果以上系列问题不解决,不是把学生从学校课堂赶进社会上的辅导班,就是学生涌进游戏室,还是达不到减负效果, 群众也不会满意,也不利于未成年人成长。
解决以上问题,说到根子上还是要政府发挥作用。首先硬件设施诸如科学宫、博物馆、图书馆等或者需要政府规划投入,或者由政府鼓励社会力量投入,或者由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用于孩子等等。另外在组织方面,必须充分发挥各地社区教育组织、群团组织以及关工委等组织的作用。这样全社会都来切实担负起关心培养未成年人责任,都来为减轻学生负担做出努力,才能真正既减了负担,又有利于孩子成长。否则,减负又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