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中药拖累中医的忧虑
奚中和(苏州)
中医药学是我国人民在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医学逐步形成并发展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为我国人民的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但在我国人民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越来越被广泛的重视,显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天然中药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其中以植物药为最多。过去在广大的农村,植物药可说是随处可见,因而被誉为“天然药库”。加上针灸、推拿、火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使中医药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中医药的发展,中药的需要量与日俱增,野生的动植物药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于是发展到部分由人工栽培和驯养,并由植物、动物、矿物发展到化学制品和加工制品。
伴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耕地面积的缩减。如今中药材价格一路飙升,以往价格低廉的普通药材,如今几乎都变成了“贵族”身份。进入2011年以来情况更是不容乐观。据《光明日报》5月30日报道:今年4月与去年4月相比,中国中药协会所监测的537种中药材中,有七成以上价格上涨,个别品种涨幅甚至超过400%。过去几元钱的一副中药,如今动辄十几元,甚至高达几十元一副。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由于我国中成药,特别是那些进入基本药品目录的品种都要接受政府定价,不能提价,某些中成药生产厂家,因原材料的涨价,生产成本的提高,为保证自己的利润,于是就在药品含量上玩起了花样。去年在国家药监局的基本药物抽检中,有不少中成药因为不合格而被通报,其主要原因是偷工减料,含量不符合规定要求。
说起中成药我还有话要说。随着科技的进步,中成药的剂型从传统的丸、散、膏、丹,发展到针、片、胶囊、滴丸、冲剂、糖浆、气雾等多种剂型,无疑这是一种进步。然而,剂型改革应该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药物疗效为主要目标,不能为了提高价格为目的而改变剂型。事实上确有一些品种,剂型改变后,价格是上去了,疗效却反而下降了。如玉屏风口服液与过去的玉屏风散(丸)相比,价格显然是翻了好几倍,而疗效却不及以前。难怪有相当多的中医,其中也不乏知名的老医生,感叹中成药“精制剂的疗效不及粗制剂。”还有不少疗效确切、价格低廉的中成药。却因使用范围较狭,用量较少,药厂批量生产不合算,而停产已久,目前在市场上已难觅踪影。如我因去冬患眼枝带状疱疹而后遗眼疾,遍治无效。多方寻找图书资料,看到传统的八宝眼药组方颇为合宜,然走遍苏城大小药店均告无货已久,有不少中青年药工,甚至连药名都未听到过。
曾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几位著名的中医前辈为振兴中医药,不遗余力地在人大、政协上大声疾呼,把中医比作强技,中药化作子弹,只有枪而没有子弹,如何能消灭疾病这个敌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中药产业的发展决定了中医的前途。为此,我们更要重视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直面严峻的挑战,为振兴中医奠定基础,发扬光大中国的国粹。
(作者系农工党员、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校退休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