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心系人民的监督员
——记农工党省委委员、淮安市政协常委、农工党市委副主委、
市监察局副局长朱爱华
自1992年起,朱爱华就应邀担任了特约纪检监察员,从此他走上了一段从特约监察员直到担任市监察局副局长的民主监督历程。在此期间,他担任过工商、环保、税务、卫生、邮政、公安等许多部门的监督员。至今,他仍担任着江苏省交巡警总队、省邮政局、环保局等部门的监督员职务。在他看来,做一名监督员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做好一个监督员却又是一件很难的事。
软环境的药方子
淮安市在刚开始开展软环境治理时,他被聘为淮安市软环境建设办公室监查组副组长。
那个时候,淮安市的行政环境较差,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的情况大有人在,服务态度、工作效率也令人民群众广为诟病。在其中问题矛盾尢其突出的是交警部门,当时外地的司机为淮安编了一段顺口溜:“吃饱饭、加足油,路过淮安不停留。”交通道路上到处都会被罚款,罚得司机没商量,甚至连市委书记都接到过自己朋友的投诉。于是,他带上监督员们和电视新闻媒体的同志一起上路,哪里有投诉就到哪里去。开始是明查,明查了一些后,状况好了一些,但是白天罚不了就改在晚上罚,于是他们接着又开始晚上查处。他常常痛心疾首地说:“现在的罚款往往变异成一种利益驱使,是变相拿着国家的行政条例欺压老百姓,我们再不为老百姓说句话,那老百姓就真没地方说理去了。”现实正是没有几个被查扣而不接受处罚的,因为交警检查,总得有些理由,即便是歪理,也是检查人嘴大,被查人嘴小,有理难辨。
为了更充分纠正作风和错误,他们改由晚间监督为晚间“伏击”,一蹲点等候,就是到深夜十一、二点。有时候仅仅靠蹲守也不行,“守株待兔”虽有效但效果不大,于是他们在半道上搭乘大货车,基本上是一搭一个准,必有一处会罚到他。在上车的时候,监督员们就带好了微摄,将查到的违规情况按照干管范围进行处理。一段时间后,他拍的所有违规处罚的内容被制成放映片在淮安市的全市干部大会上播放,给全市上下带来了巨大震动。一下子,行政环境开始好起来,执法服务面貌焕然一新。他常把软环境监督治理工作比作一剂药,治顽症需用猛药,监查组其实就是一味中用的药方子。
勇于对任何人说“不”
面对面开展监督是要具备很大勇气的,治理乱罚款等行为其实也是一种和既得利益者的一场博奕,同时还需要面对许多难以抉择的人情和威胁。曾经有一个晚上,他带队在县区巡查,将一个交警野蛮执法的现场抓了个正着,当晚十一点他通知相关负责人到位现场,结果到场的正是一位相识多年的老朋友,恰巧在县交警大队担任大队长,该大队长到了以后第一件事就是请求别通报和曝光,说如果通报和曝光这名执法交警就“完蛋了”,但他最终还是毅然拒绝了这样的请求。他始终认为警察是一个特殊的岗位,在一个特殊的岗位上,如果对自己要求不严,以为特权很大,将来会犯更大的错误,这一次的警示对这名刚分配到岗两年的交警未来一定会有好处。还有一次,他查处到一位在某区城管局担任副局长的老同学带人执法,执法行为很是野蛮,当时一面是违规错误,一面又是同窗情谊,着实让人两难。结果他硬是没有给老同学面子,让全体执法人员从上到下全部做了检讨,还把他们的执法车辆给扣了,这样的铁面无私给了执法人员很大震动,胡作非为的行为以后再也不敢有了。时至今日,面对日益好转的行政环境,他常笑呵呵地打开话匣子:“没有哪一位同志说我当时做过了,只有大家说我做好了。只有一个关系很好的同志曾关切的跟我讲,说你这样会得罪很多人的,不 要将来有人把你给杀了。我还真的有过这么个担心,但到现在我活得好好的!”
监督员除了监督别人,同时还必须时刻提醒监督自己。在中国,自从有了监督员,那么监督员的监督力度就比别人的力度大,客观上监督员反而成了一个新的监督特权。监督员监督到哪个部门,那个部门和单位就重视了。有一段时间,在软环境办公室中,朱爱华分管负责监督员工作,于是就有一些搞企业的人请求,能否让他们做监督员。经过详细了解,原来他们认为做监督员办事方便,一些职能部门会额外开通“绿灯”。对于这种情况的发生,他很是反感,总是竭尽所能尽量遏制这样的情况发生,因为在他具有强烈的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里,他只想把监督员的权力用好用足,为本地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而不是谋私利,更不希望一个监督的权利变成一个新特权。
一切来自于我的热爱
朱爱华直言不讳地说道:“我之所以有这么个热情,完全地出自于我对我所生活的这个城市的热爱,对我们人民的热爱,对党和政府的热爱。”他解释说,这样的语言一点都不虚假,当一个人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没有了私心,做到心胸坦荡,那这样的热爱就会油然而生。
自从他担任监察局的领导一职后,他辞掉了原来担任的各类监督员职务,因为他觉得现在处在市纪委监察局的领导班子中,本身分管纠风工作,再接受他们的聘请总有些瓜田李下之嫌,而且说话提意见不甚方便。由此可见,他一直保持了心直口快的个性,也始终有着一颗朴素爱民的赤子之心。
在处理信访案件的工作中,记得有一次,一名来自盱眙县农村的妇女来投诉,事情谈完了后,透露出身上已没有钱回家,他就问了返回需要多少钱,回答车票二十元。朱爱华什么也没有说,从自己身上拿出二十元给了她,这名妇女高兴地回去了。还有一次一位老同志为一百元的矛盾进行投诉,讲了很多,谈及自己也到很多地方去投诉,说道自己有理但就是没办法解决。朱爱华采取了快刀斩乱麻的方式,他拿出一百元钱说你的最终目的就是一百元,我希望你拿到一百元就不要再进行投诉了,毕竟年纪大了来回跑很不容易。他告诉这位老同志所拿的一百元是公家的钱,而并没有说是自己的,果然这位老同志拿了钱,再也没有来投诉。这就是他经常说的,解决群众的问题说难也难,难的是很多时候难断是非。处理这类群众问题,应该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因地制宜地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而不是一味地按条条框框来套,不应该是生硬冷漠的。事后,他坦诚,尽管出于没有这方面投诉专项经费,而做了几次这样的事情,但真的没有花自己多少钱,没有造成什么经济负担,却很好地化解了很多小纠纷。以人为本、爱国爱民正是应该体现在这些具体的事务上,解决群众的问题,关键还是要看政府有没有心意,有了心意,什么问题都能顺利合适地解决。
做一名人民的监督员是需要付出的,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在真正做好监督工作的过程中才能体会。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不断提醒广大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特约监督员这个渠道在其中也显得尤为特殊起来,但始终做到心系人民是身为一名党外监督员的永恒标尺。(执笔人:臧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