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统一战线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社会发展价值
戚福康(苏州)
一、现代中国社会管理所面临的新挑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举目共睹。站在21世纪第二个10年的起点上回望,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员流动性增强,个人与社会组织的依存关系大大减弱;社会事业建设与经济发展明显存在着不协调的问题,社会管理体系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社会管理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
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创新和发展。现在的政府管理体制,主要是职能不到位,而且存在顶层设计及相关机制等方面的缺失。目前,我国社会管理体制在许多方面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大量存在甚至有增加的趋势。
社会管理方面的诸多问题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社会管理效果不够好,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增多,社会和谐稳定压力增大。从根本上说,在于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管理工作没有跟上,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严重滞后。
二、当前社会管理创新的可行性分析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公众参与、社会协同”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那么,党中央提出的构建新型的社会管理模式,在中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状态下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
第一,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积累了丰富多样的建设与管理的经验。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仍将以改革的方式、创新的方式去解决它。因此,深化改革仍将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提。我们必须坚持与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统筹发展。
第二,基层基础社会管理的改革与创新已推进数年,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基层基础建设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有第一手的鲜活信息,有第一线的实践经验,只有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鼓励基层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改革创新,才能为社会管理创新带来不竭动力。
第三,中国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为推进社会管理提供了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当前,信息化浪潮正席卷全球,必将推动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掌握信息化、应用信息化,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成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至为关键的一环。
第四,党的领导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保障。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这一社会管理格局中,党委领导是根本,政府负责是前提,社会协同是依托,公众参与是基础。党委领导主要体现在把握好社会管理的大方向,支持政府依法行政、管理社会事务,引导人民群众和社会组织积极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及时研究社会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经验,推动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那么,怎样做才有可能真正的打好这一场内功修炼的硬仗呢?我们认为,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功能与作用,是这一次社会管理创新的成功的关键。
三、统一战线在社会管理创新的优势分析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实现各个时期特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团结本阶级各个阶层和政治派别,并同其他阶级、阶层、政党及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在一定的共同目标下结成的政治联盟。因此,这个统一战线就是解决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中的自身团结统一和同盟军的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统一战线成为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它的任务主要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祖国、振兴中华服务,为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服务。
21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重要特征具有以下三个鲜明的特征:
一是空前的广泛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的社会阶层在我国出现,统战工作对象增多,同时由于“一国两制”的实施,团结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统一战线具有空前的广泛性。
二是巨大的包容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把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信仰以及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全体中华儿女团结起来,求同存异、共同奋斗,统一战线具有巨大的包容性。
三是显著的社会性。统战工作由政治领域拓展到经济、文化、社会领域,由大城市拓展到中小城市,由公有制单位拓展到非公有制单位,参与统战工作的部门和组织日益增多,统一战线具有显著的社会性。
这些特征表明:正在进行的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这一过程中,面对如此复杂而广泛的社会变数中,特别需要能在党的领导下全面沟通上下、双向互动的组织与团体,统一战线正是肩负起这样的历史重任,利用统一战线自己的优势,全面地服务于新的社会改革大业。
四、统一战线在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价值分析
统一战线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所特有的优势表明: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这种良好的政治环境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管理能否真正进入到一个新的科学的人民群众所乐意接受、乐意参与的境界。而这种政治环境的构建恰恰是统一战线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统一战线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社会价值。
因此,目前统一战线建设中最需要做的工作是:
(一)建立健全有关制度和机制,大力推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规范化、程序化和实质化
当前,应细化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使之更具有可操作性。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需更多的与民主党派、无党派代表人士充分协商,广纳群言,尽可能满足最广大群众的利益。在政府施政过程中,要及时向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代表人士通报执行情况,置政府施政于民主监督之下,依法行政,以便及时修正错误,防止发生偏差。
(二)大力推进社会普法宣传力度,推进民主法治进程
要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必须以发展民主法治为保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某些社会基层违法犯罪现象,是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缺少所导致的后果。而某些领导干部所出现的违法犯罪现象,有的是由于法制建设滞后,法律法规不健全而导致的现象,有的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或知法犯法。这些问题的出现,正是社会缺乏法律氛围,缺乏法律思维惯性,所以,进一步加大法律宣传,让社会一般人的法制观念成为一种习惯思维方式,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所必具的一种社会条件,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具的助推力量。因此,统一战线建设应以此为长效建设的内容而成为自身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成为统一战线的常态性建设
我们知道,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培养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心理常态,即群众自我管理意识与社会管理意识;二是参与社会管理的基本常识与参与平台。所以,在统一战线建设与发展中着力培植有效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社会保障机制、民意表达机制,必然成为重点和常态性建设。
五、统一战线与中国社会发展新进程
统一战线是中国特色的一种最庞大的政治联盟,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最重要的法宝。如前所述:统一战线既具有人才优势;又具有为社会提供团结、稳定、和谐的社会凝聚功能;还有联系各阶层的最广泛的沟通功能。
在当下的社会转型时期,发挥统一战线的基本功能,整合新的社会力量,对于改善党对新阶层的领导和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体现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
<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