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我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农工党江苏省委
2011年7月15日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公布江苏省发展服务业五年目标:到2015年,江苏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到48%。我省服务业已成为调整我省经济结构的重要力量。虽然我省生产性服务业伴随着服务业的飞跃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作为先进制造业高级化的助推器,实现现代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发展、交叉推进的局面尚未形成,主要表现为:
1、对生产性服务业认识尚未到位。从政府层面看,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现代制造业发展的互动性及对制造业的渗透作用认识不足,对政府如何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知之不多,工作力度轻重不一。生产性服务企业税负较重,融资困难,虽然获得了某些方面的税收优惠,但优惠力度和范围不如制造业企业。从企业层面看,存在税负、商业机密等诸多顾虑,服务外包意识不强,限制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空间。
2、政府管理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各政府部门之间的政策和管理办法有时存在不衔接和不配套之处。对部分生产性服务业经济性管理、环保、安全、质量等方面的市场监管随意性较大,在价格、投资、市场进入、市场退出等关键性环节,行政审批事项仍然不少,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我省尚未建立生产性服务业的统计指标体系。一些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过高,限制了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普遍缺乏现代化的行业标准。
3、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缺乏协同共进的机制。近年来,我省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政策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但是,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尚未进行系统研究,缺乏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的规划和政策。我省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核心服务能力,不能完全满足企业专业化的需求,制约了制造业的发展,同时,制造业对服务业的“拉动”也不足。
4、以开发区(工业园区)为载体的服务业没有形成有效的集聚效应。服务业资源分布相对分散,业态种类较少,聚集程度较低,导致制造业链条上的技术研发、人员培训、经营管理、会计服务、法律咨询、信息服务等关键环节得不到相关支撑服务体系的协作与配合,大量本应通过外包方式完成的服务活动不得不在企业内部消化完成。
5、中高端人才短缺。缺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复合型高端领军人物,突出体现在新兴产业、高智商领域的人才短缺。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
1、深化认识,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政策环境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把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围绕我省重点鼓励的生产服务业主要发展领域和方向,对政策没有涉及或扶持力度不足的领域进行调研分析,出台综合性的补充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实现有限的政策资源效益最大化。在金融政策上,增加对中小生产服务企业的信贷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等多渠道筹集资金。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建设商业信用体系,加快公共信息开放、信用披露、信用评估等方面的立法,积极探索建立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信用约束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要推进行业协会改革与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知识产权保护、行业标准化建设、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建立信息平台,重点建设金融服务、公共信息平台,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商务、科技信息、技术产权交易服务等专业平台,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优势。
2、放松管制,建立统计指标体系和评价考核体系
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强化市场竞争,建立科学的行业准入制度,破除市场壁垒,利用多种渠道和手段吸引产业要素投向生产性服务业,除少数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行业外,应给予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与国有企业真正同等的待遇,实现资本和劳动力两大要素的自由流动。对服务业行业大类逐一进行认定,界定生产性服务业的范围,开展科学、系统、可行的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定期取得全面反映我省生产性服务业规模、结构、效益与状况的统计数据,及时掌握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变化情况,为政府科学决策和考评提供依据。建立考核机制,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指标列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评价指标体系,增加考评权重,强化部门责任,确保推进工作落到实处。
3、发展创新,构筑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发展长效机制
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产业战略调整相协调,构建一批针对战略主导产业的有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突出生产性服务业在技术进步、节能降耗、信息集成等关键环节的服务效应,使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助推战略性主导产业发展和加快新型工业化体系建设的有力手段。加强产业关联,依托制造业拓展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大中型制造企业向服务企业转型,引导企业在价值链分工上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实行“主辅分离”。要抓住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机遇,大力提升服务外包层次水平。鼓励引进国内外知名生产性服务企业、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等;鼓励各类生产性服务企业在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合作;建立支持生产性服务企业“走出去”的服务平台,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贸易规模。
4、资源整合,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式发展
通过整合资源,引导制造业向城市周边集中布局,依托制造业集聚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需求,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按照集聚发展、强化辐射的要求,考虑城市建设、交通、居住、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等因素,科学合理地区分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域,以功能区、集聚区建设为载体,实现园区化管理、专业化服务和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新机制。要选择确定一批已有一定基础,符合我省定位且发展前景看好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同等条件下优先纳入生产性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作为规划布局内集聚区加以重点培育。
5、发挥优势,加强对生产性服务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我省拥有3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应成为江苏乃至全国产业发展创新驱动的载体。借助大学及科研机构的人力资源优势及研发能力,形成政府支持、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以引进团队式人才、核心技术、联合开发产业化项目为核心,组建各种形式的创新载体。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多层次的人才培训体系和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体系。畅通服务业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积极吸引和聘用国内外高级人才;完善人才的激励机制,推行技术入股、管理人员持股、股票期权激励等新型分配方式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注:此稿是2011年10月省政协主席协商会议的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