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技能放到正确的地方就会发光发热
——记归国英才、农工党员袁惠新教授
“垃圾只是有用的东西放错了地方。”这句话很多人耳熟能详,被大量引用,大多数引用的人却不知出处。
金秋十月,在收获的季节里,笔者有幸见到了这句话的创造者。他就是袁惠新教授,农工党党员、国内过程装备科研领军学者。他的13项发明专利和分离工程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国内环保、石油、石化、能源和食品产业。那句名言就出自袁惠新的专著《分离工程》第一章《导论》的开篇。
归国心切:“那封召唤信,让我热泪盈眶”
时间回溯20年。1992年初,袁惠新考取了中英友好奖学金,被教育部公派负笈英伦,入读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工程学院,攻读多相流与机械分离方向的博士学位。该学院在全英所有与工程研究有关的大学中排名第一,在英国所有大学工程学院中惟一达到学术教育研究最高等级5星级认定。袁惠新就在这里研究“旋流分流工程(超重力分离技术)”,这一技术是当时我国亟待突破的专业领域之一。
在近千人中脱颖而出得到上大学的机会,在近百人中竞争到读硕士研究生的名额,在全国如林的强手中考取全奖留英读博的资格,一路披荆斩棘,是因为袁惠新对知识的渴望。他深知这些机会来之不易,倍加珍惜。
袁惠新出身在无锡市锡山区农村,4个兄弟1个妹妹,他在家里排行老二。按老辈人的说法是:“老大疼,老巴子爱,最苦的就是夹生子。”穿着哥哥淘汰衣服长大的袁惠新,心志却很高,学习成绩一直拔尖。1975年高中毕业后,遭遇特殊年代,袁惠新只能中止学业,回家务农。他一边务农,一边学工。但是,继续学业始终是袁惠新不灭的梦。业余时间,所有能找到的书籍都是他的最佳伴侣。1978年,乘着高考恢复的东风,袁惠新终于如愿以偿,踏入了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四年后,因为成绩优异,农村子弟袁惠新毕业分配到了无锡轻工业学院(现江南大学)当大学教师,羡煞许多同窗。
到大学当了老师,已经是整个小村的骄傲,袁惠新这个邻里常挂嘴边的教育子侄的“榜样”,仍然保持着一颗奋进的心。1984年,袁惠新经过国家统考,在100多位同行当中又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一边兢兢业业的教书育人,一边勤奋地钻研学术,年轻的袁惠新科研能力在同辈中崭露头角。1988年,他参与的合作项目“汽水混合机”获得商业部科技进步奖;1991年,他参与的国家“75-59-01-01”项目又摘得轻工业部科技进步奖。
背负着荣誉和希望,1992年初,袁惠新踏上了异国的土地。在这里,袁惠新没有午休和节假日。袁惠新天天奔忙于南安普敦大学的课堂和实验室。因为生活费不足,袁惠新一边读书,还要一边兼职在实验室做助理、教导本科学生。
早晨出来“上班”,袁惠新就带好自制的午饭。方块面包斜线对切叠合,中间放上生菜、黄油,就是一个三明治。午餐时,往往是一手面包,一手鼠标。研究工作一直要持续到晚上12点。星光披洒,描画出瘦弱身影的轮廓,一直陪伴他到临时的租所。第二天上午9点准时踏入实验室,在这不到9个小时时间里,是睡觉、赶路往返、买菜做饭、处理生活琐事的全部时间。这就是袁惠新在英国的每一天。
袁惠新在南安普敦大学读博时,部分生物分离实验必须要赶到艾塞克斯大学做。艾塞克斯大学实验室距离袁惠新租住的小镇居所距离20多英里,晚上10点钟一过回程的班车就停止运营。这意味着,每次生物分离实验结束,凌晨的艾塞克斯大学实验室里,都可以找到袁惠新留宿的孤单身影。
勤奋自然有收获。四年坚实的脚步,袁惠新收获的不仅是一顶世界名校的博士帽,还有英国高校和各大公司的聘书。其中,南安普敦大学和艾塞克斯大学表示,只要他留下,可以立即获得副研究员的职位;英国莫兹雷公司和塞克贝克公司更是用高薪诱惑:第一年起薪相当于当时国内的40万人民币。这样的优越条件,令许多留学的华人同胞选择在当地成家立业。回去,得为将来住上公寓房奋斗;留下,立马可以获得一幢独立的二层小洋楼。去留之间,怎样抉择?
1996年末,英国冬日的寒风仍在肆虐。晚上10点多,正在实验室做学业扫尾工作的袁惠新,如往常一样,打开了工作电子信箱。这一次,他意外地收到了一封来自祖国的电子邮件。原来,一次偶然机会,中国石油大学的薛敦松教授看到了袁惠新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薛敦松辗转打听到了袁惠新的邮件地址,发来了这封信。薛敦松教授在信中告诉袁惠新:我们迫切需要你正在研究的超重力分离技术,国家投入2000多万元,已经将这个技术列入九五攻关项目。他热情洋溢地写道:“国家要投那么多经费研究这个技术,想不到你这个同胞就是搞这个技术的。真是相见恨晚啊!”
看完了信,袁惠新热泪盈眶。他说:“我忍不住淌眼泪。为了省钱,我四年里没回过一次家。这是来自家乡的邮件,就像母亲的声声召唤!”积累了四年的思乡之情一下子喷涌而出,袁惠新的爱国心从来没像那一刻如此炽烈。“学到的知识能为国家发展派上用处,是一个学者最大的价值。”袁惠新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回家!
科研给力:他写的书是业界专家最好的礼物
清华大学、上海交大、中国石油大学……回国后,袁惠新出人意料地拒绝了国内名校的橄榄枝,选择回到母校任教,在已升格成无锡轻工大学的母校创建了分离工程研究所。旋流除油、旋流除雾、旋流除砂、旋流脱水、旋流脱气……基于旋流分离技术的系列应用产品,一一攻克难关,陆续在无锡轻工大学崭新的实验室诞生。当时,炼油厂含油酸性水如何除油,是国内各大炼油厂的棘手难题。含油酸性水到后道设备里极易引起燃爆事故。袁惠新攻克该难题的研究成果论文发表后,立即受到业界关注。
2000年的秋天,河南油田炼油厂第一个找上门来。袁惠新受邀来到河南南阳,他带来了用于酸性水除油的实验室样机。一到河南油田,袁惠新就被围上了,互相一介绍,才知道围着的几十号人都是同行,来自河南油田设计研究院和中国石油大学等相关院校的研究人员。他们都在对该技术进行科研攻关,可是一直没有突破性成果。不用说,就看来回打量的质疑眼神,明确传达了一个信息:不相信!这么多人研究不出成熟技术,你真的能行?
真金不怕火炼,袁惠新成竹在胸。设备安装、调试、运行、进口阀门打开,油污水进入,大家都盯着出口:一边流出清澈的水,一边流出黑乎乎的油。周围的同行们立马围上来,要讨教专业问题。南阳油田的盛总插上来,一把拽着袁惠新的手:“袁博士,来来来,马上签合同!”袁惠新很尴尬,直挠头:“我们这还是实验室样机。”之后不久,国家环保总局、中石油、中石化联合组织专家对此项技术进行鉴定:业内遥遥领先。同时,该应用研究获得了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被国家环保总局列为“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
2005年7月,戴着无数的成功花环,已经是博士生导师的袁惠新,调任中国石油石化系统的传统强校江苏工业学院(常州大学前身)分离工程研究所所长、机械工程系学科带头人。
响应国家产学研合作的号召,2009年袁惠新领衔的“常州大学——江苏恒亮离心机制造有限公司校企联盟”在金坛成立,首开江苏省校企联盟先河。扬州、宜兴、南京江宁、武进……在不到三年时间里,袁惠新带领下创建的校企联盟已达到10多家,新技术推广应用每年社会经济效益达到20多亿元。2011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专家对“常州大学——江苏恒亮公司校企联盟”的科研成果“超重力固液分离技术与装备——卧螺式离心机在石油、化工、食品和环何等领域的应用”进行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该技术在果胶、稀土和CMC分离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议加快推广应用。2011年,袁惠新领衔与武进一家机械企业成立的校企联盟更是攻克了国际难题,研制出智能除砂器系列产品,成为食品、生物发酵、能源等各相关行业的急需装备。
光荣总是与成功结伴。随着13项业界发明专利申请成功,150多篇论文陆续发表,应用领域捷报频传,教育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非均相分离专业委员会、全国化工机械专业委员会、中国包装与食品工程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均授予袁惠新常务理事、评议专家、委员荣衔;《化工进展》、《化学工程》、《化工学报》、《流体机械》、《过滤与分离》、《化工设备与防腐蚀》、《石油和化工设备》等诸多专业,纷纷特邀他担任期刊编委或评审专家。
可是,最让业界专家惦记的还是袁惠新的两本专著。2002年,由袁惠新主编,中国石化出版社出版的百万字专著《分离工程》面世。印行3000册,让业界专家一抢而空。这本专著问世不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