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政协委员履职体会
杨同其(苏州)
2003年初接到市政协新委员开会通知时,我感到这是我有生以来最引以为自豪和光荣的事情,同时感到了自己身上的担子和责任。
作为苏州市十一届政协委员、十二届政协常委,在参政议政、履行职能的过程中,我切身感受到政协在推进我市社会经济发展、构建和谐苏州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尽管我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也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对我来说,市政协是一个“大学校”,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增长了阅历、得到了锻炼;市政协是一个“大舞台”,给我提供了优越的参政议政条件,使我能够有机会深入调研、视察,关注社会,体察民情,表达普通百姓的诉求;市政协是一个“大家庭”,委员们在这里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还结交了很多好朋友,融洽和谐的氛围令我感动,特别是一些老领导、老委员的好品格好作风,时刻启发我、激励我、鞭策我。
在担任市政协委员的这8年的时间里,我常常深入基层特别是自己所在的界别,开展调查研究,结合工作实践,撰写提案十六份、作大会发言一次、提交全市政协提案工作研讨会交流材料一份,代表农工党市委会参加建言献策直通车发言两次。我的履职体会是:
一、发挥专业优势,建言卫生事业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事关千家万户。2009年,我市启动了新一轮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惠民措施不断扎实,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基本实现了“小病方便看、大病有保障”的目标。但从总体上看,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百姓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还不相适应。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一名长期在医疗工作一线的医生,熟悉医疗卫生的专业知识,了解行业情况,有责任、有义务为优化医疗体制改革建言献策。我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结合在国外学习时了解到的医改经验教训,在市政协十二届三次全会上作了大会发言,从“医疗保障制度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尽快推出医保按”临床路径“付费的研究、论证和实施;医改的成功与否关键是公立医院;医改要让医务人员受鼓舞;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等五个方面提出创新深化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些建议,受到了与会领导的肯定和高度重视,被采纳进了苏州市《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近年来我就苏州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交了9件提案,均受到了市卫生主管部门的重视和采纳。如:聘请医院退休临床医学专家进社区服务的建议;加强我市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培养的建议;“关注老年人”——解决老年人看病难的几点建议;将“罕见病”纳入慈善救助制度的建议等都受到媒体的关注,名城苏州网站、苏州电视台、苏州日报、姑苏晚报分别进行了专题报道,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受到了市民的欢迎。
二、关注社会现象,反映群众呼声
参政议政工作要注重观察社会现象,发现共性问题,再进行深入地调研,掌握更详细的情况,提出可操作性强的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2004年,苏州市区的出租车行业很不规范,出租车脏、乱现象十分突出,损害了我们苏州的城市形象。一些外地朋友对此颇有微词。针对这一现象,我撰写了“让出租车成为苏州流动的城市窗口形象的建议”。这份提案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共鸣,《苏州日报》作了专题报导,有关的政府部门十分重视,规范了出租车行业的卫生标准,使我市出租车脏、乱现象得到了改善。此后我又相继撰写了“落实我市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的几点建议”和“加强公交车行车安全刻不容缓”等提案,持续关注百姓出行难的问题。
有段时间,我在医疗工作时发现我市中、小学校学生的意外伤害较多,而同学们普遍缺乏安全意识和防范措施,造成了家庭和社会的悲剧。为此,我在2006年的市政协十一届三次全会上递交了“教育部门应赶紧给孩子补上防灾避险这一课”的提案,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2008年5.12汶川地震造成了大量中、小学生的伤亡教训惨重,事后有一位市教育局领导专门打电话给我,对这一提案的前瞻性再次表示了感谢。
三、增强大局意识,把握热点难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转型,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增多,群体性事件多发凸现。就其性质而言,绝大多数都是群众对权利和权益的诉求,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群众缺乏表达合理诉求的渠道。但群体性事件涉及面广,影响和危害社会稳定。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工作政策性强、难度大。因此,政协委员应增强大局意识,主动了解和分析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意见建议,防患于未然。经过调研,反复琢磨,我在2009年全市政协提案工作研讨会上提交了“政协提案应更多关注公民社会的诉求”一文,提出政协委员要积极反映人民群众或特定群体的利益诉求,协助党委、政府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力争把群众性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
作为政协委员,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不断鞭策着自己在为党分忧,为民代言,为推动社会和谐进步贡献力量,实现人生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