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灶神供饴糖
胡容邈(无锡)
阴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我国不少地区民间流行祭灶习俗。《论语》云:“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抱朴子》云:“孟夏可以祀灶。”可见灶神及祭灶之举,古已有之,不过当时却在夏月进行。至后汉,阴子方于腊月晨炊时,见灶神现形,再拜受庆,家有黄羊(犬)因以祀之,自后累世繁昌富足。于是,腊月祭祀灶神便蔚然成风。
灶神,民间又称之为“灶君”、“灶界菩萨”、“灶界老爷”。人们为何要祭之?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四载:“灶神名隗,状如美女。又姓张,名单,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洽,常以月晦日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三百日,小者夺算,算一百日,故为天帝督使,下为地精。”对于灶神,民间视之若天帝派驻人间每家每户专司监察的“特务”,对其既敬又畏,祭祀灶神,则期望灶神上天向天帝汇报每家每户情况时多美言几句。在东北吉林省永吉地区流行如此一首《祭灶》民谣:
“灶主老爷本姓张,今天腊月二十三,骑着马,跨着筐,秫秸草料备停当;送你老人家上西天,人间好事要多说,明年下界降吉祥。”
腊月祭灶所用食物,虽则各地有异,但其中有一样是相同的,犹如“部颁标准”,即灶糖也。周密《武林旧事》云:“二十四日祀灶,用花饴米饵。”《梦梁录》云:“二十四日,不以贫富,皆备蔬菜饴豆祀灶。此日,市间及街坊叫卖胶牙饴。”祭灶所用之“饴”,又名“胶牙饴”,即饴糖,可用之制成“花饴米饵”、“饴豆”等甘甜口味的祭灶食品。人们又为何选用饴糖作为祭灶主要食物?相传乃取饴糖甜粘之性,使灶神食之嘴巴变甜,上天在天帝面前替人说些好话;灶神若要说坏话,嘴巴又会被饴糖粘住而说不出口。南宋范成大《吴郡志》云:“二十四日祀灶,用胶牙饴,谓胶其口,使不得言。”又如清·谢学镛《送灶》诗句所云:“莫向玉皇言善恶,劝君(即灶君)多食胶牙饴。”其功能绝不亚于“糖衣炮弹”。
灶糖由于制作工艺及地域不同,吹成空心的叫糖瓜,棒状的叫关东糖,粘上芝麻的叫麻糖,加入花生仁压成薄片的叫南糖,切成一寸长方体的叫“寸金糖”。此类饴糖食品,从中医角度视之,均不失为一种食疗品。因饴糖本身就是一味中药,其性温甘甜,具有补虚温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等功效。汉代名医张仲景研制的“小建中汤”和“大建中汤”这两张著名方剂中,饴糖皆是温中补虚、缓急止痛的主药。
旧时百姓生活贫苦,平素食不饱腹,腊月天寒,又衣不暖身,不少人患上虚寒型胃痛。祭灶所用饴糖食品,其实祭毕均为人们自己所食。患虚寒型胃痛的病者腊月天寒时吃些灶糖(即饴糖),确可收到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妙。现代医药研究亦证实,服用饴糖对胃肠神经调节紊乱或炎症的治疗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