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老不信”
姚 瑜(苏州)
老百姓怎么成了“老不信”?2011年9月8日《人民日报》报道:现在的老百姓成了“老不信”。政府表态,不信;专家解释,不信;媒体报导,不信。社会科学院2011年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显示:京、沪、广三市市民总体社会信任属低水平。人民网舆情监测发现,社会公信力下降,导致的社会信任问题,以政府、专家及媒体最为严重,权威声音被打上了问号,构成了一堵极待翻越的“信任墙”。
确实,很多老百姓成了“老不信”,我即是其中一员。例如电子邮箱的短信说,恭喜你获奖了,我不信;有人说,城市空气质量优良,我不信;有人说,统计数据是科学的,我不信……为什么不信,因为过去“老信”,总是上当受骗,于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由“老信”成为“老不信”了。
回忆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领导说啥,我们信啥。后来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亲眼看到了许多事实,这才明白自己受骗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于是成了个“老不信”,神奇的是“老不信”——再被事实所佐证。例如2008年5月1日四川汶川地区出现动物反常现象,一些地方,鸡飞狗跳,蛤蟆成群结队跑上公路民间人士预测要发生地震了,可专家却出来辟谣。专家还在口若悬河高谈阔论时,惨烈的大地震发生了,百姓由此得出结论:专家叫、蛤蟆不叫、可以一丝不挂睡大觉;蛤蟆叫,专家不叫,就应该赶紧往外跑!
难道专家不如蛤蟆?非也,问题在于,有些时候专家说的并不是他自己想说的,而是他不得不说的。说白了,专家的嘴随是他自己的,可嘴巴该怎么动,得是由“权”或“钱”控制的,这是“媚权”、“媚钱”的结果,有些官员喜欢说大话、空话、套话、假话,导致信用缺失,一些新闻媒体报假新闻,导致信誉扫地。其中原因很多,但重要的一条也是“媚权”、“媚钱”!
政府、专家,媒体公信力的缺少,给民间的小道的、地下的信息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和广泛的发展空间。随着信息传播手段的多样化,各种各样的信息满天下。信息传播方式越神秘,信得人越多,传得也越快。上面说的不信,下面说的就信了;文件上说的不信,口头传的就信了;会上说的不信,会后说的就信了;当面说的不信,背后说的就信了。信或不信被扭曲了,信任危机也就日益严重。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信乃立身之本,创业之基,行事之规。一个国家最大的危机是信任危机,“权威的声音”的沉没,必然影响社会秩序的构建制约社会的发展。专家和媒体的声音,多是由政府主导的,所以要重建公信力,当从政府着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