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参政党文化体系
王皎然(徐州)
参政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其重要特征是进步性。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秉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性,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政治交接实质上是政治思想、信念和作风的传承。通过政治交接整合一切存在于参政党的政治资源,提升为参政党文化,使之上升为一种民族的精神和价值观,用于激励党派成员和社会群众,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参政党文化,是在20世纪中国特殊的历史境遇中逐渐形成的。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她植根于自身产生和活动的土壤。我国民主党派是社会的进步力量,多在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和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成立,其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他们所联系的知识分子和爱国民主人士。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小资产阶级的散漫性,“旧中国外有帝国主义侵略,内有封建压迫主义,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动摇性这个‘肺病’是先天不足遗传下来的,一开始就没有力量,没有形成强大的政党”。而只能形成一些基本由代表人物组成、力量分散、人员较少的党派;不可能是单一阶级的政党,而只能是具有政治联盟性质的政党。
参政党文化形成于民主党派与中共合作的实践中,并随着以后的不断合作实践而得到进一步完善。抗战胜利后,政治协商会议创立了各党派共商国事的组织形式,开启了通过协商解决重大问题的民主形式,“多党合作制”有了一个实践中的影子和雏形。新中国成立后,各党派严格遵守《共同纲领》,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变为领导党、执政党,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1993年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写入宪法,多党合作上升为国家意志。民主党派的合作者身份和参政地位空前提高,“一个参加,三个参与”,而将其进一步提升,就成为一种可能性的文化资源,进一步充实中华文化内涵。
政党文化是伴随着政党制度的建设而发展的,它不断创新、超越就使得政党制度不断完善。中国政党制度植根于中华大地,以“和谐”为其价值取向,以合作和协商为其核心内涵。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居主导地位的以进步性为内核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参政党文化,其意义更大,可发挥其文化功能,巩固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根基。
参政党文化是以参政党自身实践为自变量、以参政党整体素质为因变量的政治文化函数值。活动的质量决定着文化建设的效果。要构建优质的参政党组织文化体系,必须确定高境界的活动目标:构建组织文化体系。参政党文化,是参政党在长期与中共合作和自身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本党派特色的社会心理、观念形态、价值体系、文化形式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其建设目标大致如下几方面。
1、构建制度文化系统。组织文化只有制度化才能保证组织的健康发展。构建组织文化系统,首先要构建制度文化系统。“支部建在连上”,制度是他律,文化是自律,两者相融,事半功倍。参政党的制度文化是参政党的制度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规范和成员遵守、执行制度的成果的总和。构建制度文化系统应该考虑——与时俱进地充实进步性内涵,删除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落后的文化因素;把长期以来在与中共合作和自身实践中所积累的好经验和十多年的政治交接活动的好的做法上升为制度层面;既要借鉴中共在制度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又要探索自身应有的文化品位、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的实现途径;在执行中既要加强监督,又要使制度条文潜移默化地内化成为党派成员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
2、构建精神文化系统。马克思恩格斯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指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需要一种全面发展的新人,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动态。精神变物质,参政党组织的精神文化是参政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维系本党派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在参政党组织文化中各种功能突出表现在其精神层面。构建参政党精神文化系统应该考虑——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发展进步文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为组织前进提供精神动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和谐理念,打牢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和政党关系和谐的精神基础。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加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感,抵御国际敌对势力的“文化殖民”侵略。总之,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科学吸收以往文化成果和其它组织文化的优秀成分来健壮自身的组织文化。
3、构建行为文化系统。参政党的行为文化,是参政党组织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社会服务和自身建设中所产生的活动文化。构建中主要考虑组织文化如何在党派成员的行为上体现。一要发挥组织文化对成员行为取向的引导作用,促进制度文化被成员的认可并转化为自觉行动。二要引导成员自觉产生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激发首创精神在行动上的表现。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每年政协会前,选准课题、组织调研,写出优秀提案。三要让组织文化激发成员产生符合组织要求的自觉行为和自动修正自己的错误行为。倡导学习型政党建设,学习中坚持“三自”原则,运用“团结——批评——团结”公式,营造和谐氛围。同时,用“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来武装成员,使每个人都自觉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4、构建形象文化系统。形象文化,是参政党组织中对本组织成员及其它社会成员产生社会影响力的一部分。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去构建:打造组织文化品牌,着力推进“同心工程”、“感恩行动”,多提金点子,为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建言献策,同时,结合“三下乡”、“四进社区"、“国际科学和平周”、“中国环境与健康宣传周”、法律服务进社区等品牌,树立党派形象,扩大社会影响。网络作为国际上公认的“第四媒体",参政党应找准定位,开辟“参政论坛”,加强交流,开通博客,塑造党派亲切、亲民的良好形象。再次,树立组织文化的典型模范人物,实现组织精神人格化,如铁血丹心邓演达,让党员风采潜移默化,深入成员人心,增加凝聚力。
构建参政党文化体系,一定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探索其实践路径。大致可从以下四个方面:
1、开发组织文化功能——任何形成的文化,都是一种“存量”,处于静止状态。只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对之进行功能开发,才将会激发其活力,使其产生“增量”。因此要开发组织文化功能,使之时刻处于动态之中,政党文化也才能像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旅文化那样永葆青春活力。
2、提炼民族文化精华——要挖掘先进、积极、优秀、进步、精粹、健康的有价值的文化因子。经过淬炼、提取,充实到参政党文化中来,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使其成为“大一统”的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同时,在提炼中不断赋予其以新的时代内涵。
3、培育进步文化基因——要保持组织文化的旺盛生命力,必须培育其基因。进步性文化基因是参政党文化内核和本源性的生长点。要构建其体系,就必须培育其进步文化基因。首先要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确认其进步性因素,然后把握其方向,进而给予培植、哺育,使其形成发展。“把握其方向”就是时刻使其保持先进性;“培植、哺育”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通过引导让其生成、涵化、繁衍、增殖并健康发展。最后充实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中。
4、大力整合政党文化资源——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政党均蕴藏着巨大的文化力量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整合就是优化组合,是求同存异。其途径有:充分挖掘本组织有价值的文化资源,并为本组织各项工作源源不断地输送文化能量;同时吸取组织外的合理因素,以充实本组织文化内涵,使党内、党际关系和谐;再次要优化结构,使之趋向合理,为后续的参政党文化建设提供优质的文化储备。
政治的核心问题是政权。政权的核心问题是人心。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理念应该是参政党文化的灵魂,我们民主党派应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永远不含糊,立党为公,参政为民。同时,参政党文化在建设中还需注重社会稳定,“稳定压倒一切”,在参政党文化触角的任何场所,都应该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唱出“大团结、大联合”的时代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