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情帮扶促和谐社区共建谱新篇
——淮安市委与南港社区共建纪实
臧 剑 赵璐璐(淮安)
社区共建是民主党派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农工党中央号召积极构建和谐社会联系点以来,农工党淮安市委迅速提出了在清浦区清安街道南港社区建立“中国农工民主党构建和谐社会联系点”的工作构想。2011年6月,在农工党江苏省委具体指导下,南港社区作为“农工党中央构建和谐社会联系点”正式挂牌。
几年来,市委会始终将南港社区的社区共建工作作为一项长期规划目标,全盘规划社区建设目标,不断以发展的、变化的、全面的标准订立社区共建计划,从社会服务、培育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营造安定祥和的社区氛围、改造社区生活环境等方面统筹协调,取得了显著成果,探索了民主党派与基层社区共建的新模式。
一、签订社区共建协议,全盘规划社区建设目标
市委会首先成立挂钩社区共建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共建工作计划。领导班子与机关工作人员一道多次到南港社区实地了解情况,商讨社区共建工作。派出机关干部任社区共建指导员,定期到社区服务。几年来,市委会每年都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和形势要求,与社区居委会签订了修订后的《共建协议书》,明确全年工作目标和责任。
二、大力实施社区共建活动,开展便民服务
1、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送医送药义诊咨询活动。
每年,市委会都会在社区举办两次以上的送医送药义诊咨询活动,邀请市各大医院的主任医生参加,开展问诊咨询、化验血型、测量血压和心电图、B超等多样的诊疗服务,并考虑社区的实际情况,购买治疗老年病、常见病的药品,年均送出价值7000元的药品,受益患者近千人次。义诊活动深受社区群众欢迎,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2、围绕“创四城”目标开展社区治理工作。
几年来,市委会先后为社区购买了办公桌椅、出资为社区制作创卫宣传栏和支持社区创卫等。市委会还多次组织机关干部到社区参加义务劳动。在创卫关键时期,派遣机关干部排班轮流到社区值班。
市委会领导十分关心挂钩社区建设,多次到社区了解情况,为社区建设、创“四城”等工作中的问题和各有关部门协调,帮助解决问题和困难。
3、为社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心理咨询等。
近年来,淮安市农工法律援助工作站的律师党员们都会定期在南港社区举办法律咨询,他们把自己的名片发放到前来咨询的群众手中,承诺有困难就去找他们。
根据社区居民心理等特殊疾病治疗需要,在居委会邀请下,市三院的农工党基层支部成员们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帮助社区创建“心理按摩”室,定期前往社区坐诊,为居民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治疗服务,为社区化解基层矛盾、维护安定局面发挥了作用。
4、针对下岗职工开展职业培训活动。
为了引导下岗职工积极自主创业,通过自己的双手达到就业、再就业,市委会专门组织江苏省唯一的SIYB培训师、农工党员王岩赴社区为群众作SIYB培训讲座。该项培训活动得到了居委会以及社区群众、下岗职工们的欢迎。
5、做好社区特困家庭和“4050”下岗失业人员帮扶。
市委会长期帮扶特困户李萍(化名)一家,其本人无固定工作,家人长期患病,为了治病和孩子上学负债累累,家境举步维艰。市委会和她结对帮扶后多次派人去她家了解情况,为了缓解其家庭经济压力,让其子安心高考,市委会先后动员基层支部为其捐款。当市委会得知李萍的儿子被中国政法大学录取但因学费问题陷入失学困境后,及时送去捐款5520元,缓解了来其家庭生活和继续大学学业的经济压力。
对社区“4050”下岗失业人员,市委会数次派人上门了解情况,积极奔走、多方联系,努力为他们实现创业和再就业的愿望,据了解,部分创业职工现已成为地区表彰的创业模范和带头人。
三、突出亮点和品牌,打造模范“绿色社区”
为了全面改善提升社区环境,市委会联合市园林局、绿化办等单位与社区居委会开展环境整治行动,打造出一项叫响淮安市的“绿色社区”品牌。市委会逐年增加社区绿化和环境整治力度和资金投入,市委会秘书长作为直接联系人,始终身体力行深入一线进行指导和协调。
历时三年共协调投入建设绿化资金45万元,建成居民休闲广场一座,社区背街后巷均建有绿化苗圃和文化宣传牌,杜绝裸露泥土空地,群众居住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2010年,南港社区被淮安市授予十佳“绿色社区”称号,并被推荐申请全国模范社区等称号。南港社区现已跨入淮安市先进基层社区行列,社区基础实力得到了全面提升和加强,由“城中村”转化而成的社区居民素质也有了巨大提高,生活品质和思想上的绿色健康日益成为南港社区的一项品牌优势。
农工党淮安市委与南港社区相互协作、相互联系与沟通,找准民主党派挂钩帮扶范围、社会服务焦点与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共同关心的事务的结合点,多做社区想做而没有做、不方便做、不能做的工作,增强农工党在社区共建工作的针对性、生动性与有效性。社区共建项目是农工党淮安市委在新形势下探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的一项社会服务新模式,它较好地实现了农工党依托自身优势,实现社会服务工作由流动服务向定点服务、分散服务向集中服务、临时服务向长期服务的“三个”转变,切实起到了推动社区发展,提升居民生活水平的巨大作用,将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作落在了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