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实名制”
姚 瑜(苏州)
“忽如一夜春风来”,东西南北“实名”开。手机实名制,大额购物卡实名制,火车票实名制,举报实名制,网店实名制,上网实名制——实名制似乎成了相关部门解决棘手问题的“万能钥匙”,可笑的是福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规定,药品零售业销售紧急避孕药时,也要实名制(2011年12月28日《中国网》)。没想到买紧急避孕药也要实名制,政府权力“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如今管到公民的床上之事了。
近几年,一旦在某个领域的某种行为方式出现难以控制的监管状况时,推行实名制,随即提到了议事日程,在有关部门的眼里,实名制几乎成了解决问题(和矛盾)的万能解药。黄牛党难根治,火车票实名制;罪犯危害社会,买菜刀实名制;网络诈骗不断,上网实名制;终止非法妊娠多,购买紧急避孕药也要实名制。
“实名制”正在成为中国行政管理的“伟哥”。这句话出自一向出语泼辣的同济大学教授之口,他早在2007年就撰文提醒,“中国社会存在着滥用实名制的巨大危险”。诚然实名制有存在的必要,实名制的建立有利于减少诽谤、侵犯他人隐私和网络诈骗,有利于行业主管部门进行监管,并打击罪犯,有利于加快彼此身份确认,节省交流时间,也有利于建立和谐生态环境。但是实名制也有局限性,甚至还有危险。一些部门每当碰到管理新问题不由分说就要上实名制,说白了,那无非一是懒政,不愿为做好管理费太多的脑子,二是寄望于一旦发生事情,就可以根据实名制“抓”到那个人,这实际是传统的权力思想作怪。社会管理其实是争取人心,而权力在其中很难起到主导性作用。
笔者认为,在不同领域、不同情况下“一刀切”地实行实名制,恐怕是靠不住的。在现有技术水平和道德水平下,在我国推行何种实名制度,无疑都将会增加公民隐私泄露的风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经历过手机号被泄露、通讯地址的被泄露、车辆和房产信息被倒卖等烦心事。近期爆发的CSDN、人人网、新浪微博等知名网站的数千万用户密码外泄事件,无疑再次激起了公众对于个人信息安全的担忧。韩国是世界上唯一网络实名制的国家,在实施了相关规定后却发生了数起大规模的用户信息泄露事件,引发了巨大的社会信用危机,也引发了韩国对实名制的反思。
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对不同情况、不同问题的解决办法,岂能用一个实名制解决?我们也期望能进入一个有法可依、制度完善的实名制时代,以使我们能生活在一个更澄净的世界里。但是,在没有相关制度保障的基础上,一概地实行实名制,或者以为只要实行实名制,就能解决问题,有时候其结果却适得其反。目前的当务之急不是“一刀切”地立刻实行实名制,而是努力地构建实名制实施的法治前提,尽快完善实名制背后的制度建设与法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