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非洲
倪 芳(苏州)
从上海浦东出发,飞迪拜,转机,飞内罗毕。走进东非,来到乞力马扎罗山下………
内罗毕——肯尼亚的首都,它座落于中西部海拔1,680米的高原上。内罗毕在当地马赛语中的意思是“冰凉的水”,从城市凉爽的气候看来,并不难理解。从内罗毕国际机场到酒店,沿途随处可见小集市。
第二天,天色微亮之时,四辆越野车就带领我们开始了非洲的狂野之旅。我们的司机Kaman是个爽朗可爱的黑人大哥,Kaman将用他猎人的眼睛,带领我们发现、寻找、追逐各种动物——游猎(Safari)。游猎(Safari)守则:不许下车、不许喂食、不许大声喧哗,请时刻牢记这里不是动物园,是动物们的真正家园,而我们只是过客。
第一站是安波塞利国家公园(AmboseliPark),它是非洲度假胜地之一,位于肯尼亚与坦桑尼亚交界地区,据说在这里可以清晰地看到海拔5895米的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
在安博塞利,如果老远就看到有一排的游猎车停在哪里,说明哪里就有大动物。跟着游猎车队往前,这里是动物们的家园。长颈鹿、狒狒、狮子、象、黑犀牛、河马、马赛长颈鹿、野牛、大羚羊、非洲角马、黑斑羚和瞪羚等……动物们对于入侵它们领土的四轮汽车似乎并不害怕。
在肯尼亚的游猎中,通常午后三点到六点是寻找动物的大好时间。黄昏的安博塞利美得有点不真实,夕阳给广袤的大草原披上面纱。因为对乞力马扎罗向往已久,进入安博塞利我们便不断问乞力马扎罗在哪里,最担心的就是云太厚看不到乞力马扎罗。其实过了干涸的安博塞利湖后不久,乞力马扎罗就已经在前方了,只是真的因为云太厚了只看到山麓看不到雪顶。
保护区内用电网围着的就是我们住宿的营地。在动物们的世界里,最先进入非洲的英国人用先进科技为游客们营建了安全的、现代化的宿营地。在帐篷酒店,陪伴着我们的是动物的叫声、狒狒的敲门声。动物,今夜有约?我们,今夜无眠?
清 晨,我走出帐篷,抬头看天上——星星亮得晃眼,好像伸手可以摘到。晨曦微微出现,美丽的非洲大地慢慢苏醒……,我们又要出发了,乞力马扎罗山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乞力马扎罗山高近6000米,但由于我们所站之处海拔已有1120米,且山型很宽很平缓,所以看起来并不显得很高。乞力马扎罗是一座仍在活动的火山,山型与富士山有点儿相近,山体对称,山顶处较平,但终年白雪皑皑、寒冰覆盖,与山下的热带草原景色迥然不同。昨天下午出门时见雪顶仍在云中。可是今天清晨车开出去不久,云就慢慢退去一些,海明威大加赞颂的乞力马扎罗的雪顶真的就如少女拂去了面纱般从云层中露出来了,冰清玉洁、银光闪烁,引来大家一阵欢呼。云彩飘渺,雪顶时隐时现,而且造型也东西南北各不同。清晨途中,晨曦映照,乞力马扎罗雪冠竟是一片温柔浪漫的粉红色。乞力马扎罗山下象群穿越安伯塞利的一幕,成为了永久的非洲象征。
非洲之行的第二站是阿布戴尔国家公园(Aberdare National Park),人称“树顶公园”。树顶公园也叫树顶酒店,分三层,由无数树干支撑建造而成,处于酒店房间或露台中,恍如置身于树顶上,近距离观赏动物饮水的姿态,惊险而刺激。“树顶”始建于肯尼亚独立前,当年英国伊丽莎白公主携夫君到肯尼亚度假时,就在此接受继位的消息,因此有“上树是公主,下树是女王”的故事。住在酒店的旅客在晚上能看到成群的大象和野牛来到楼下吃盐(人工撒在地上)和其它矿物质。各种动物及鸟类亦纷纷到水塘边喝水的画面构成一幅美不胜收的黄昏景象。
从“树顶”下来以后,我们来到肯尼亚第四大城市纳库鲁(nakuru)。纳库鲁位于东非大裂谷的中心地带,是肯尼亚最大的省——裂谷省的省会,距离首都内罗毕西北160公里。这里汇集了高原、盆地、湖泊和山脉多种地貌。
纳库鲁湖是世界上最大的火烈鸟居栖地。湖内常年生活着数十万只火烈鸟,一片粉红,蔚为壮观。这里的火烈鸟有大小两种,大的身高1米,长1.4米,数量较少;小的身高0.7米,长1米,数量较多。它们都是长腿、长颈、巨喙,很象白鹤,但全身羽毛呈淡粉红色,两翼两足色调稍深。火烈鸟的嘴极其别致:长喙上平下弯,尖端呈钩状。一群火烈鸟往往有几万只甚至十几万只,它们或在湖水中游泳,或在浅滩上徜徉,神态悠闲安详。兴致来时,它们轻展双翅,翩翩起舞。这时的纳库鲁湖则是湖光鸟影,交相辉映,红成一片。而一旦兴尽,它们就振翅高飞,直上中天,仿佛大片的红云。这一奇特的变幻,被誉为“世界禽鸟王国中的绝景”。为观赏这一奇景,每年都有大批游客从世界各地来到纳库鲁湖。
离开满目皆绿的纳库鲁市,一路向南,驱车前往马塞马拉动物保护区。
马塞马拉动物保护区,位于肯尼亚西南部,与坦桑尼亚塞伦盖蒂动物保护区相连,面积达1800平方英里。早就知道在非洲,马赛马拉才是肯尼亚的精华所在,可以说,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动物世界的场景,80%是在这片面积达1800平方公里的保护区拍摄的。保护区内动物繁多,数量庞大,约有95种哺乳动物和450种鸟类,是世界上最好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之一。
马拉河是马赛马拉动物保护区和坦桑尼亚的保护区中间隔着的一条河,每年7-8月大量的动物从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保护区越过马拉河,来到马塞马拉形成壮观的动物大迁徙,《动物世界》中的许多镜头都拍摄于此。在每年发生的世界最壮观的野生动物大迁徙中,渡过马拉河暴涨的激流和鳄鱼的狙击是最艰难而壮观的一幕,这被称为马拉河之渡或天国之渡。
通往马赛马拉的路上随时可以看见用树枝牛粪搭建的马赛人的村庄。马赛人至今仍生活在严格的部落制度之下,由部落首领和长老会议负责管理。成年男子按年龄划分等级。几乎全部依靠牲群的肉、血和奶为生,盛行一夫多妻制。成年男子蓄发编成小辫,年轻妇女剃光头。马赛人传统的屋子像倒扣的缸,开一个很小的门,人只能弯腰才能进去,这样,主人可以在家里方便地刺杀试图进入屋内的人。马赛人的手工艺品也很丰富,主要取材于牛骨的马赛饰品充满了民族特色。
进入马赛村。马赛人为我们跳高,唱歌,表演远古时期的钻木取火。这就是钻木取火,一个马赛人拿起硬木棍开始对垫着刀的木头旋转摩擦,一个拿着干草在边上等候,旋转的速度是非常快。马赛人的立定跳高也堪称世界一绝。这也是与野兽打交道训练出来的生存技能。由于他们生活的荒原上常常找不到树木和山丘,登高眺望便成了一种奢望,于是他们就靠跳高望远来目测四周的危险。跑得快,跳得高,历来就是马赛人对勇士的认定标准。成年马赛男人,花花绿绿就是他们的最爱,还有就是随身携带的一根棍。马赛人都随身携带一根圆木或长矛用于防身、赶牛。
非洲之行的最后一个夜晚是在纳瓦莎湖度过的。早晨,天气非常晴朗。在纳瓦莎度假村的庭院中,金合欢树在红彤彤的朝阳中,显得深邃而妩媚。沿着度假村的庭院往湖边走,纳瓦莎湖在清晨的薄雾中苏醒。
纳瓦莎湖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市西北方约90公里处,坐落在大裂谷之内。该湖由断层陷落而成,是裂谷内最高的湖。纳瓦莎湖是肯尼亚最美的淡水湖之一,湖边有大片纸莎草沼泽,湖中产鲈鱼和非洲鲫鱼,有河马和各种水禽,这里是多达300种鸟类的栖息之所,是水鸟的天堂。
驱车行驶在蜿蜒的山路上,不知不觉就来到了最后一个景点,导游指着山坡下面说“这就是东非大裂谷”。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裂谷总长6400公里,平均宽度为48.65公里,最宽处达200公里以上。如此巨大的裂谷,当你置身其中却很难发现它的存在。
望着延伸远方的峡谷,我心中不禁遐想,它通向何方?通向梦中的非洲?一个人一辈子想去的地方无数,可是真正能去的却通常可以尽数。别说我轻易就站在你梦想中的非洲,只是,你应该亲自来。
非洲,什么时候再次与你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