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务实 恪尽职守
——记农工党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主委、苏州市平江区副区长周俊
李清华(苏州)
出生在江苏如东海边的周俊,干过农活,当过工人,从事过企业管理,担任过高校教师,现在政府机关工作,与同龄人相比,经历丰富。面对人生的潮起潮落,在海边长大的他,胸怀坦荡,始终自立自强,勤奋工作。
教书育人 勤于实践
1990年6月,周俊结束了扬州师范学院政教系的大学生活,毕业后被分配到常熟高等专科学校(今常熟理工学院)政史系工作,走上了教育岗位,一干便是十年。
一开始,周俊就承担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任务,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相比,讲授难度大。由于课程相对比较枯燥,理论艰深,晦涩难懂,他清醒地意识到,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融会贯通、深入浅出,让学生愿学、会学、学得会。为研究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讲授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他积极寻找身边的样本范例,把当时初具规模的常熟招商场(今常熟招商城)作为样本进行长期跟踪,带领学生开展调查研究和社会实践,并把相关成果建议提供给管理者参考。
为了给乡镇企业管理、财会、文秘等专业的学生上好《管理学基础》、《现代工业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周俊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到基层企业兼职锻炼,探索试点试验项目,积累典型案例,提高教学效果。他先在一家村办集体企业从事销售,后到当时当地最大的台资企业常熟麦芝西柏轻工制品有限公司兼任总经理室主任、工会主席等职积累经验,再脱产到江苏隆力奇集团任副总经理、副总裁等职,从生产到行政,从管理到销售,他几乎尝试了一家企业的各个重要岗位。
在教书的同时,周俊也全身心投入班主任工作。他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念和动手能力,为学生搭建各种锻炼平台,让学生接触社会。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学生,用企业管理的方式来管理班级,激发了学生自我管理的潜能,提高了自我组织能力,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让学生受益匪浅。他所带班级为校系输送了一批学生干部,在学校举办的各类活动和比赛中获得众多荣誉,班风得到好评。
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周俊注重观察市场发展、乡镇企业改革、农村土地流转、劳动力就业等社会问题,他根据自己的心得撰写了《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的有益尝试》、《苏南乡镇企业发展动因初探》、《试论劳动力资源配置机制的选择》、《试论制度及其创新机制的完善》等十多篇论文,在担任江苏省《资本论》研究会理事和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期间,得到了不少专家学者的帮助和指导,参与编写了江苏省高校统编教材《政治经济学》、江苏省自学考试教材《经济学基础》等,其论文获得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一次、三等奖两次,其中《经济增长与农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一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取得了较好的学术影响。
以人为本 服务为民
2000年,常熟市公开招考副科职领导干部,周俊报名参加了常熟市劳动局副局长的竞争,经过笔试、面试等,他在140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成功获任常熟市劳动局副局长。面对全新的岗位要求,周俊不搞“新官上任三把火”,而是通过学习法律法规和政策,深入基层调研,参与解决具体问题,把依法行政与实践需要结合起来,他深知感知过程比感知结果更重要。
本世纪初,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处于关键阶段,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问题缠绕交织,面临一系列困难和矛盾。周俊参与了常熟供销、粮食等系统及部分大企业的改革方案的制定,一方面要坚持改革,另一方面要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还要统筹企业未来发展,确保改革发展稳定大局。面对时有发生的职工群体性上访事件,他总是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协助市委市政府领导处理,倾听民声,解释政策,安抚群众,化解矛盾,为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局面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发挥了职能部门的积极作用。2002年,他荣获了“江苏省劳动保障监察先进个人”称号。
2001年,联合国小城镇促进就业试点项目落户常熟。为了解决就业结构性失衡的难题,统筹城乡就业,在常熟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周俊参与梳理完善就业和再就业政策体系,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促进就业;加强校企合作,组织劳务输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建立了“六位一体”的信息管理网络,每个乡镇建了劳动保障中心,方便就业;制定补贴政策,减轻企业用工负担,推动就业,试点三年多时间里,累计有11万多名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得到了新华社、中共江苏省委政策研究室以及省市新闻媒体的连续关注。
2004年,因工作需要,周俊调任常熟市司法局副局长,分管法律事务。他协助主要领导对律师事务所和基层法律服务所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了改革,出台了一系列办法,规范执业行为。强调名律师要传帮带,帮助年轻律师成长;所有律师都要进社区提供公益法律服务,重大案件需要集体讨论通过方可受理;加强业务研讨,提升综合素质,助推法律服务行业作为新兴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等等。
2005年,苏州市公推公选14名副处职领导干部,经过两轮民主推荐和一轮演讲答辩,凭借着知识面广和专业工作经验丰富,周俊走上了苏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的岗位。他围绕所分管的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和社会保险经办以及企业工资、农民工、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等工作开展调研,广泛收集参保单位、职工及相关部门所反映的问题,结合来自委员代表、媒体、信访等渠道的意见和建议,认真研究工作措施。在全国率先实现生育保险的社会化管理,将医疗费按病种定额结付,将生育补贴直接支付给生育女职工,有效维护了生育女职工的合法群益。率先为7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并为其建立健康档案,体检项目选择特别针对老年人的身体特点,与体检机构的结算充分体现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产品的要求,社会反响好。在苏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的基础上,率先实施了少年儿童、老年居民等特殊群体的医疗保险办法等。为了提高参保率、方便参保人、扩大受益面,统筹城乡保障水平,在全国率先研究制定了《苏州市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办法》,实现了一体化的医疗保障新机制,特别是把参保与救助一体化协调起来,更加有力地保障了弱势群体和重病大病患者的医疗诉求,大大提高了医疗保险资金的使用效率。
2007年,周俊调任平江区人民政府副区长。为了适应全新的工作内容和岗位环境,尽快熟悉平江,他把22.5平方公里的平江区在地图上划成一小格一小格,从古城到新城,从市区到农村,用一个月时间走遍了平江500多条大小街巷。在日常工作中,他严格以身作则,作风雷厉风行,要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要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因为工作任务繁重,他特别重视计划性,每一项工作都落实好时间表和重要节点,无论何时何地都随身携带一个笔记本,将每天日程、每周安排一笔一笔记在本子上,确保不落下一件工作。面对“天下第一难”的动迁,他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向经验丰富的同志请教,遇难题多分析、多争取,协同配合,做好动迁户的思想工作,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历史遗留的十多个项目成功扫尾,确保了苏州慈济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率先完成轨道交通一号线3个站点等的动迁任务,保障了苏州市“三馆”、仓街等民生实事工程建设。建设工程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他严格执行相关的各项规定,坚持集体领导、阳光操作,遇重大事项报区委、区政府集体研究。在主要领导的支持下,每年的实事工程、重大项目如期超额完成。他狠抓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主动控制建设成本,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区行政中心如期建成投入使用,确保“房子竖起来,人不倒下去”。对国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改革,增强其保值增值能力;加大创业型城区创建力度,推动居民充分就业;加强对科技园、创业园的扶持引导,促进现代科技服务业、文化产业等的快速发展;创新服务方式,推行行政指导、行政调解,全面实行行政权力网上运行;率先试行文化指导员,将草根文艺团队组织起来,组建博士联谊会、创业者联盟等等,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热心党务 主动有为
2000年,周俊在常熟高等专科学校一批优秀农工党员的影响下,加入了中国农工民主党。十多年来,无论单位如何变动,工作多么繁重,他始终把党派工作当成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尤其是担任领导职务后,每一次党外干部培训他都认真参加,结业时总有他作交流发言,多次被评为优秀学员;每一项他负责的参政议政、社会服务任务都全程参与,他还挤出时间深入基层,研究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围绕养老、医疗、社会建设、文化科技事业等课题开展工作调研,撰写了一系列调研报告。
2001年,周俊当选农工党常熟市委委员、常熟市参政议政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带领一批中青年参政骨干,每年围绕保障职工权益、推进常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