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水利人”
——记农工党江苏省委常委、省直工委主委赵坚教授
王世乐(省委机关)
2012年7月4日,农工党江苏省委机关小会议室内,十一届省委直属单位工作委员会正在召开首次工作会议。会议末了,一位神采奕奕、意气风发的同志用充满信心的语调说道:“我一定不辜负省委及全体省直党员的期望,带领各位省直工委委员、团结广大党员,在传承好上一届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努力争取在工作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他——就是省直工委新一任主委、河海大学校办主任赵坚教授。
做一名让国家满意的水利工作者
1981年,风华正茂、踌躇满志的赵坚从华东水利学院毕业,因为成绩优秀和表现突出留校任教。在2000年之前,一直在水电学院工作,先后任水力学及泥沙实验中心主任、工业尾料处理及渗流控制研究所副所长。赵坚在诲人不倦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学习,先后攻读了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使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不断提升。多年来,虽然一直担任不同岗位的领导职务,但是无论他的行政工作是多么繁忙,教学科研一直是他的“根”。他认为,作为高校的“双肩挑”干部,如果没有专业背景支撑,没有在专业上的精深造诣,行政工作会显得做而无力、得而不丰。赵坚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他在堤坝渗流控制理论及技术、地下水灾害防治及风险评估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先后主持或参与过“西部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工程布局)”、“西南喀斯特流域水文变异性及生态水文过程耦合模拟研究”等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公益性科研课题100余项。多年来他在各级学术期刊上发表60余篇学术论文,先后获得过6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他目前还兼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等多个学术职务。
2004年,通过竞聘,赵坚走上了河海大学科技处处长的岗位。作为一所部属“211”高校科研工作的“掌舵人”,其肩上担子的分量也许只有他个人能真切的体会到。回首在科技处工作的十年,赵坚说:“我觉得最大的收获是,在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在科技处全体同仁和全校教师共同努力下,提出并建立了我校科技创新的‘金塔工程’,使全校科技创新体系得以初步形成并发挥作用。”在他担任科技处处长期间,河海大学科研工作一年一个新台阶,质与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学校成功组织申报、组建了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实现零的突破;成功组织申报、组建9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首次申报成功“973”首席科学家单位。学校科研经费也年年创历史新高。通过组织团队,优化队伍结构,积极对外宣传和联络,学校所承担的国家级项目数量明显增加,尤其是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和经费数年年增加。科技规模和质量的提升,很好地支撑了学校05年本科教学评估(获优)、06年学校“211工程”建设高质量接受验收、研究生院建设顺利通过评估和07年国家重点学科增选等工作。赵坚担任处长以来,科技处被评为学校先进集体2次,还先后被教育部、江苏省教育厅评为科技工作先进集体,他本人年度考核年年为优秀,个人也曾被省教育厅评为先进个人。
2010年赵坚转岗到校长办公室任主任。这时,他已过了知天命的年龄,但是他对工作的热情依然是那样高涨。与赵坚接触过的人都会被他的直率坦诚、乐观爽朗的个性所感染,也许,正是这种对人生的乐观态度造就了他积极、认真、严谨、负责的做人和做事的原则。担任校办主任后,他根据校办工作性质和任务,提出了“规范管理、优质服务、拓展创新”的工作理念,通过工作团队系统的学习和研究活动,来促进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三年来校办在他的领导下积极推动规范性管理,主动寻求工作的创新和突破。他们不断拓展学校办学空间,积极争取更多办学优质资源。他们以重大活动或工作为抓手,增强学校影响力。他们主动协调校内各部门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校重要决定的督办和催办工作。三年中,校办先后获得“学校年度优秀工作单位”、“文明服务窗口”、“信息化先进”等殊荣,赵坚本人也再次保持年年考核等级为优秀的记录。
2008年,赵坚被国家水利部授予“全国水利科技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这个称号是对一个水利工作者的最好肯定。
做一名让党员满意的农工党干部
在赵坚成为农工党员的那一刻起,校统战部和农工党省直工委就交给他一项任务,尽快组建农工党河海大学支部。在本职工作相当繁忙的情况下,他时刻牢记这份重任,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在河海大学建立了农工党支部。支部成立之初,赵坚就给支部制定了发展思路,通过理论学习提高支部政治素质、通过开展活动提高支部凝聚力、通过建言献策提升支部履职能力、通过社会服务提升支部形象。支部成立以来,赵坚带领全体党员,立足自身特点、发挥专业优势,凝聚党员力量,积极履行职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积极的行动为学校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建设建言献策,奉献智慧。
担任支部主任以来,赵坚坚持定期组织成员开展学习活动,每次学习都做到有主题、有内容、有成效。2008年支部还承办了省直农工党史报告会,支部的7位党员和兄弟支部的两百位党员一起重温了农工党的光荣历史。他每年都组织支部党员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民生问题,特别是围绕生态环境问题,开展调研活动,撰写提案建议。06年,支部围绕新农村建设,一方面组织党员与本校相关领域专家开展研讨,一方面分赴南京、南通、洪泽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完成一篇关于呼吁重视对农村水系加强保护和系统规划、整治的提案。该提案得到农工党省委高度重视,以此为基本素材形成了省委参加省政协常委会的发言报告《加强农村水系规划和整治工作营造良好水环境、水生态》。支部积极参加“参政月”活动,基本上每年都有提案被省委采纳。07年,为迎接农工党中央开展的“国家科学与和平周活动”,支部在学校举办了大型义诊咨询活动,为了把活动办得有特色、有成效,赵坚组织支部成员精心策划和周密安排。一方面在校内借助各类平台进行提前宣传,并积极联系离退休处通知老教师参加,另一方面从省直医卫支部邀请德术并重的专家并为他们制作详细的宣传牌。此次活动在全校师生中引起广泛好评,树立了河海大学支部的良好的社会形象。
农工党河海大学支部虽然在校民主党派中是后起之秀,但以它的活力和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优秀的同志加入,目前支部已有12名党员,百分之九十以上为高级职称,其中“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名,教授5名,校中层干部4人。出色的工作为支部也为赵坚本人赢得了众多的荣誉,支部自成立之日起,在省委和省直的各项评比中一直是名列前茅,省直开展星级支部评选以来河海大学支部一直位列五星支部。09年,赵坚被农工党中央评为先进组织工作者,省直首位长江学者党员就是赵坚直接联系、发展的。
2007农工党省委换届后,赵坚被任命为中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担任中青委主任期间,他带领各位委员,团结全省中青年党员,围绕省委中心工作,积极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认真撰写调研报告和建议,使中青委的各项工作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五年中,赵坚组织中青委就“文化产业建设”、“农村金融问题”及“医疗改革问题”等进行了多次的社会调研,先后提交提案和社情民意60余份,有力的支撑了省委的参政议政工作。其中《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以及对策》和《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加快培养职业农民》等提案,被省委加工修改后分别作为省政协主席协商会发言材料和政协大会集体提案。
做一名让群众满意的政协委员
社会上的许多人都把政协委员的头衔看做是一项政治荣誉,但赵坚对此有自己的理解,他深深知道“政协委员”这四个字所负载的社会责任、所负载群众的期望。当成为省政协委员的那一天起,赵坚的心中就不仅装着学校、装着农工党了,还装着群众、装着国家了。五年来,尽管本职工作和党务工作相当繁忙,但是他坚持参加了十多次省政协组织的基层调研活动,提交了《关于引进外资研发机构的几点建议》、《加大政府引导,大力发展研发产业》等十多篇高质量的提案。2012年初他提交的《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要注意“天地人”因素》被省政协列为主席督办的促进农业现代化方面的提案,江苏省政协副主席范燕青为此率部分委员以及提案承办单位负责人,先后深入扬州、常州等地农村,实地了解当地农业现代化建设情况。2009年和2011年他还就“农民工进城务工如何享用优质文化资源”和“垃圾围城,焚烧要比填埋好”等议题,接受江苏卫视公共频道专访,就这些民生问题畅谈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我们相信,赵坚——这位新时期的水利人,必将在未来的人生相簿上留下更多、更精彩的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