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掉有色眼镜看医者仁心
颜 琛(徐州)
已经很久不进医院了。作为一个崇尚自然的年轻人,我坚持用自身的抵抗力来打败小病毒,感冒发烧能抗就抗,实在不行就吃几粒药,一方面是因为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比较自信,另一方面则是对医院拥挤嘈杂的环境不敢恭维。每每到医院看望病人,总是点到即走,绝不久留。新闻报道里医患矛盾纠纷的内容看得多了,怎么可能对医院有什么好印象呀?本来就不是健康人喜欢去的地方,能躲就躲吧。可是有些事情并不是想躲就能躲得了的——我怀孕了。
从孕期检查开始,我和老公就成了医院的常客,宝宝的平安降生带给了全家快乐,也转变了我对医院及医护人员的成见。大医院里的病人总是很多,排队是家常便饭,等待的时间显得更是漫长,但是护士们总是不厌其烦地尽量维持秩序,保证早到者早就诊,提醒做B超的病人排尿或憋尿以节省就医时间;医生们忙得没时间抬头看病人的脸,但是听胎心摸胎动,做各项孕期检查的时候绝对认真细致;B超室的医生细心答疑,描绘腹中孩子的形象,为准妈妈排解焦虑,对性别问题却总是笑而不答。
进入产房的那段时间我终生难忘。孕期检查胎儿一切良好,医生们一直建议我顺产,可是经过了所有的疼痛,宫口全开了才发现宝宝是个倔脾气,就是不低头。产房的医生连上了三个班一直都没能好好睡上一觉,刚刚看情况比较好才被护士劝着去休息室眯一会,现在又被叫起来为我调整孩子的头,希望可以尽最大努力实现顺产。天不遂人愿,我腹中的宝宝不像妈妈一样在医生的鼓励下咬着牙配合,当医生用疲惫沙哑的嗓音告诉我她的无奈与遗憾,那一刻,痛得几乎晕厥的我对她却无法有一丝怨恨,因为我知道她们为了我没有放弃一丝希望。
医院床位非常紧张,剖腹产手术后只能被安置在病房的过道里,医生安慰我的家人不要着急,他们会尽最大努力安排病房,果然上午九点多钟我就被护士们抬到了病房的床上。七天住院期间,医生们每天上午都会来查房,询问产妇的感受、观察婴儿的状态、辅导正确的喂奶姿势……偶尔开些小玩笑调剂气氛。护士们更是体贴入微,打针、送药、给孩子量体温、洗澡,鼓励产妇早下地、多活动,监督排气前不能进食……我每天看着她们进进出出,忙忙碌碌,却从没听到过一声抱怨,有的只是略带疲惫的笑脸。
无论照顾多细致,小孩子总是会生病的。宝宝六个月的时候第一次发烧,我和老公手足无措,深夜抱着去医院看急诊。值班医生眼里泛着血丝,态度仍然很好,检查过后,指出我们给孩子穿得太多,告诉我们给孩子物理降温的方法,因为有种退烧药医院里没有了,指点老公到医院附近的药房去买药,给孩子喂完药后又详细说明了两种药的用量和用法,再次给孩子测完体温才让我们离开。这次就诊花费不足50元。
宝宝一岁六个月的时候再次发烧,在家护理不见效,只能求助医生。医生询问完孩子的情况,无法确定病因是单纯的伤风感冒还是病毒性感染,于是建议我们抽血化验。这是宝宝除打预防针外第一次扎针,我和老公很心疼,也很紧张,抽血室的护士教我们放松心情,也好传递给孩子一个轻松的心态。她用最细的针头,微笑着和宝宝逗趣,给宝宝挠着痒痒,圆满完成了抽血任务。宝宝真的没怎么哭。医生看过化验结果,告诉我们不严重,回家吃点常备的药就可以了。不用打点滴也就罢了,我真的没想到竟然连药都没有开就完成了此次就诊。
我也看了《心术》,质疑里面宽松的病房环境,质疑其描述的医生的工作氛围,本来嘛,艺术作品总是要高于生活的,但是我确信它真的是来源于生活。医生首先是一个人,拥有人基本的良心和怜悯,其次医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有基本的职业道德,再次每个医生都希望病人痊愈,这是其自身价值的体现。我的一个同事说过:“那些专家拿再多钱我都不羡慕。你看门诊的时候他们都不敢喝水,为的是省下上厕所的时间;动手术一站几个小时,加班加点家常便饭,手机不能关机,紧急情况随叫随到;医院里到处都是细菌病毒,工作风险太大了。”
我并不想拔高医生这个群体,但是也真的不忍心看到这样一个神圣的职业被诬蔑。每一个群体都分三六九等,医生也不能例外,我们不能因为个别现象而否认整个行业。要通过自己的经历去证明,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身边的小小感动。我相信前面提到的那些医生护士们已经不记得我这个患者,因为我只是他们日常工作中面对的千千万万的患者中的一个;同样作为患者,我已经不记得那些给过我帮助的医生的名字和样貌,但是对于医护这个群体我从此寄予发自内心的理解与尊重。医生也是人,能做到“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也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