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下午,苏州市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中共苏州市委书记刘小涛到会听取大会发言并讲话。市政协主席朱民主持会议。
大会发言是政协全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农工党苏州市委会围绕苏州发展大局,精选协商议政主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向全会提交了3篇建议。现场,农工党苏州市委委员、苏州高新区(虎丘区)统计局局长陈婷代表市委会,以“深化校地融合,助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题作大会口头发言。
近年来,苏州不断加快名城名校发展战略,正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2024年9月,全国首个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落户江苏,以南京和苏州为主承载区,越来越多的高校和科技资源向苏州汇聚。为保持与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同频共振,2024年,农工党苏州市委会以“校地融合”为重点调研,集中力量研究苏州名城名校战略推进中的瓶颈与堵点。
市委会领导班子分头调研,分别走访南京大学苏州校区、苏州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苏州科技大学等代表性高等院校,调研独墅湖科教创新区高校合作发展局、苏州元禾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及部分苏州本土高新技术企业,充分了解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需求和难点。市委会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尽管苏州在引入外部教育资源和科技资源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但校地共建科研院所后期运行缺少有效抓手和退出机制,高校科技成果“不会转”“不能转”“转外地”现象依然突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科技成果偏少,校地融合发展的后颈不足。
新时代背景下,只有抢抓机遇做好校地融合,乘势而上培养科技人才、谋划科技创新,才能更好地推动科技、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市委会呼吁,完善地方科技资金管理办法,健全投入退出机制,引导高校更好地服务苏州“1030”产业体系发展。创造条件深化校企创新对接,提高学校与产业接轨的能力,不断提高科技成果供给质效。持续推动高校建设符合苏州产业需求的新兴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建立校地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完善保障机制,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接效率和科技成果源头供给质量,有效推动高校人才创新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简短的发言,凝聚着全市农工党党员的智慧与心声,也使与会委员们感同身受。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划之年,市委会将继续坚持与党政部门同题共答,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凝心聚力、履职尽责,为苏州在中国式现代化走在前、做示范中当好排头兵,奉献更多智慧、贡献更大力量。
(赵柳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