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行医妙手回春,二手救人华佗在世,三指切脉厚朴行医,四寸处方从容施药。”这是孟河小黄山“济世亭”上的对联,也是申春悌追“孟”一生的写照。
一声学医,一生无悔
1949年,申春悌出生于常州金坛。十几岁的她,因为哥哥的一句:你应该学医,开始踏上了学医之路。在机缘巧合下,公社将去南京参加“毛泽东思想针灸学习班”的机会给到了申春悌。在南京栖霞山培训的3个月中,虽然条件艰苦,但申春悌非常珍惜这次学习机会。没有针灸模型,她就用一沓沓草纸折成厚厚的四方体,在上面练习扎针的手法、琢磨进针的力度。在这次培训中,她为当地农民针灸时,看到了针灸有着良好的临床疗效时,她的心底涌现出了一种渴望:我要学中医。
师从名家,勤奋努力
学中医的路远没有想象中这么容易,当时,金坛最有名的是明朝王肯堂后裔王莲荪,在申春悌一次次上门求教反而吃了闭门羹后,王莲荪终于被她的坚持打动,决定收她为徒。每天,申春悌坐着小木船,用拴在河对岸的绳子将船一点点拉过河,遇到刮风下雨也从不退缩。没有课本,她就手抄课本,从《伤寒论》到《证治准绳》《女科准绳》等书籍,她边抄边背,很快就掌握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1972年,申春悌进入江苏新医学院学习,一开始她被分配去学西医,但是她心中割舍不下对中医的热爱,便主动要求转去中医学。
毕业后,申春悌进入常州市中医医院妇科工作。1979年,医院安排她从妇科调到屠老的大弟子徐迪华先生身边做助手,帮助从事《屠揆先老中医电脑辩治慢性支气管炎》的研究工作,能够有机会直接深入了解屠老的有关临床诊疗思维过程和用药规律及特点。在随屠老、徐老学习工作十多年后的1991年,因为国家对中医药传承工作的重视,启动了《首届全国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申春悌十分荣幸地作为五百位传承人之一正式拜师徐老。从此,也成了孟河医派的第四代正式传人。
呕心沥血,传承创新
申春悌正式成为孟河医派的第四代传承人后,传承与发扬孟河医派的学术思想成为她人生的目标,从青丝到白发,她呕心沥血、默默坚守,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献给了孟河医派的现代化发展。
在临床工作中,她注重发扬孟河医派的学术思想,把辨病和辨证相结合,并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扩大中医临床的诊断视野,主张衷中参西,解决了许多中医临床难题,她通过近6000例病例的深入调查和分析,确立了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哮喘等8个病种的38个中医临床辨证分类指标及辨证诊断标准,创建了病证型结合的中医辨证诊疗新模式,并被广泛推广应用,提高了中医临床辨治水平。该成果荣获第十四届江苏中医药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3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申春悌教授也获得了首届常州市十大科技人物之一的荣誉称号。
她身体力行地传承孟河医派,同时也注重培养新生力量。2018年12月16日,申春悌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在孟河医派的发源地——江苏省常州市孟河费伯雄故居“安家”,这是她怀揣多年的愿望。如今,以工作室为载体,孟河医派的精髓正遍地开花:帕米尔高原有了“国医馆”,马耳他也有了孟河医派的行医人,而申老也多次受邀走出国门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发表演讲,分享中医的智慧与经验,传播孟河医派的文化内涵。今年4月,申老登上中央电视台的舞台,让全国人民了解和感受了孟河医派的独特魅力及文化底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以求索”。76岁高龄的申春悌说:“作为孟河医派的守望者,我会坚持积极探索,深入研究,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传承发展的要求,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梅文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