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铁血忠骨--连云港市委机关拜谒抗日山烈士陵园
发布时间:2010-04-13
65年前,在齐鲁大地上,曾有这样一批英勇的革命军人:为了祖国,全然不顾自身的安危,为了赶走卑劣的侵略者,让祖国人民早日看到黎明的曙光,他们奋勇杀敌,流尽身体里最后一滴血,最终,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如今我们的新生活。他们就是掩埋于赣榆县抗日山里的革命先烈。
近日,连云港市委机关一行人,跟随市委统战部,与市其他民主党派机关人员一同来到抗日山烈士陵园。这是全国唯一一座以"抗日"冠名的山峰。原名叫做马鞍山,坐落在黄海之滨苏鲁交界处的赣榆县西部。从1941年至1944年间,滨海军民曾4次在此兴工为死难烈士建碑建碣,后更名为"抗日山"。在这里,安放着800余位烈士的忠骨,塔碑上铭刻着3576位烈士的英名。每年清明,苏北、鲁南等地近数十万群众前来陵园,瞻仰先烈,凭吊忠魂,追忆当年烈士们的悲壮之举。
进入陵园,整洁而又素净的感觉,一下子便肃静了人们的情绪。站在正大门口仰视,一层高过一层的碑塔庄严的映入我们的视线。这仰视,于革命先烈,是实至名归的。
革命烈士纪念馆,有三个展厅,展示了三个不同的时期,革命烈士们相同的与敌抗争的场景,众多的烈士都是在人生最精彩最灿烂的时刻,为了革命的胜利而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但是,他们的牺牲是那么的充满价值,因为,他们换来了希望,换来了光明,换来了新中国,换来了新生活。
来到小沙东海战烈士冢前,当讲解员将当时海战的惨景讲给大家听之后,所有的人,都安静了下来,自行排成两行,肃穆,鞠躬。
在山腰高处的第5坡段,有一座用灰色花岗岩砌成的六角亭式建筑。墓前的铜像更是熔炼了30余公斤子弹壳铸成的。这就是符竹庭将军的墓碑。八路军著名抗日将领符竹庭的名字在赣榆一带几乎妇孺皆知。他身经百战、忠勇果敢、富有指挥天才,滨海区抗日根据地的每次著名战斗都与他的名字相关联。尤其是1943年11月,他成功指挥了赣榆战役,成为抗战中我军敌军工作的一朵奇葩。那个月26日早晨,日寇纠集驻新浦、青口之敌,偷袭我滨海军区机关驻地。符竹庭率部队反击,很快粉碎了敌人袭击。然而,令人惋惜的是,符竹庭在战斗中不幸身负重伤,抢救无效,于当日牺牲,年仅31岁。人们为了纪念符竹庭将军,赣榆县更是一度更名为"竹庭县"。
1941年7月至1942年7月,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和滨海军区的广大军民兴建了抗日烈士纪念塔,上面铭刻着1937-1942这五年间牺牲的一一五师教导二旅烈士的英名。60年来,这座塔经历风雨沧桑,依然屹立于峰顶,成为抗日山风景区和烈士陵园的形象标志和精神丰碑。
再度来到正大门,再度仰望掩埋铮铮铁骨的碑塔,心中的敬意依旧,感慨却别样而生。(连云港 杨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