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怀金
初识许兴友,给人第一印象是不显山不显水,除了一双深邃的明眸外,看不出有惊人之举,透不出有过人之处。然而,打开话匣子攀谈起来,语惊四座,令人刮目。
许兴友教授,南京大学博士,中国科技大学博士后,现任淮海工学院化工系主任,南京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中国科技大学硕士生导师和连云港市政协常委、农工党市委副主委、市博士联合会会长。
许兴友,钟情学识,心仪科研,在知识的海洋里,心旌荡漾,神驰不已。在他的座右铭“团结、协作、竞争、拼搏”的激发激励下,攀登了一个个学术高峰,攻克了一道道科研课题,培养了一批批时代学子,创造了一项项智慧奇迹!
扬帆启程
许兴友,安徽桐城人,傍城而过的新沧河,河水清冽甘醇,有人说,那里的每一滴水都饱含着文化的墨汁。一方秀水孕育着一代文学宗师方苞、姚鼐,所形成的“桐城派”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980年高考时,许兴友以全镇第一的成绩考入了安徽大学化学系。迈进大学校门的许兴友,头顶着智慧的太阳,高举着报效祖国的旗,投身到火热的大学学习和生活之中。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社会的历史性变革的年代。许兴友敞开求知的心扉,汲取着知识的甘露,为振兴中华而发愤读书,奋力拼搏。跨进大学校门的翌日,许兴友就钻进了图书馆,那浩瀚的书就像浩瀚的海,自己这叶扁舟刚从新沧河漂来,刚触摸这海,海的宽阔、海的奥秘自己尚浑然不知。从此,许兴友没了跨进大学门槛时天之骄子的浮躁,而是有了一份动力。科学的殿堂向他敞开了知识的大门,门捷列夫、诺贝尔、居里夫人等科学巨匠的伟大贡献深深吸引了他,这些推动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不朽人物成了他追逐的偶像。他一头扎进书海里尽情地遨游,大学的图书馆成了他搏浪的好地方。在四年大学生涯中,许兴友两年假期没回家,在偌大的校园里,他给自己设定了三点一线的生活轨迹:操场、食堂、图书馆。每天五点钟起床,在操场上跑六圈,然后冒着严寒用凉水冲把澡;七点钟在食堂吃完饭,捎带两个面包到图书馆,一坐就是一个整天,直到晚上图书馆闭馆才回去。原来,吃饱肚子是他生活中的全部理想,而现在他感到有另外一种饥渴,那就是对知识的渴求。
1984年,当他的同班学友们完成学业走出校门时,许兴友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本校化学系的硕士研究生,实现了打破常规的第一次跨越。从此,他拾级而上,一发而不可收,在科学的殿堂里步步登高,在知识的海洋里越游越畅。1993年,许兴友考取了南京大学化学系的博士学位。许兴友并不就此满足止步,而是更上一层楼,1999年12月,他又获得了中国科技大学无机材料专业的博士后证书。年仅36岁的许兴友,成为当时连云港唯一具有如此高学历的专家学者,他的超越已远远在地域所限定的时空之外。
对知识的渴求,对科学的神往,锲入了他的生命,熔铸成他难以割舍的情怀,放飞着他驰骋科海的理想。
激流探航
与淮海工学院结缘,许兴友一为情二为义。1987年,他硕士研究生毕业了。戴着硕士帽,与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家乡邻居施珺喜结连理。其时施珺已在化工部连云港设计研究院工作。之所以来连云港,用许兴友的话说,叫娶凤随凤,此为情。于是,他别无选择地来到了淮海工学院。
有了梧桐树,就能招来金凤凰。当时,淮海工学院在一片茅草地上诞生,是连云港市的最高学府,发展潜力很大。因此,当他考取南京大学博士、一度离开连云港之后,在去留问题上也曾思忖掂量了一番。他完成学业时,有许多国内著名高校、研究所、外资大公司对许兴友许以优厚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可他最终还是返回了淮海工学院。因为淮海工学院的领导识才爱才,舍不得让他离开;淮海工学院这片尚未开垦的处女地也需要他,磁铁一般地吸引他,此为义。于是,他于1996年10月应召而归。对这次的人生抉择,许兴友认为,瘦地种松柏,家贫子读书,路在人走,事在人为,是金子到哪都能闪闪发光。
记得许兴友1987年刚来淮海工学院任教的时候,刚刚建校的淮工条件简陋,真是“天苍苍,地茫茫,风吹草低见平房”。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许兴友从最初购买基本的仪器设备,到对实验室进行设计和改装,都是艰苦创业、白手起家。化学实验室虽然创建起来了,但是还有许多设备和测试手段不太齐备。为了完善设施,适应发展,许兴友和课题组的同事们大胆地走出去,到北京、南京等地四处奔波,名牌大学的实验室成了他“借鸡生蛋”的地方。如今的淮海工学院化工系已建立起红外光谱实验室、化工原理实验室等多个较高档次的实验室,设备总资产达200多万元。
搞科研的人,都是十分钟爱实验的。许兴友沉浸在化学实验室时,就真正感受到成功的冲动和胜利的快慰。他每天早上六点钟起床,七点上班,到晚上十点多钟回家。除了一日三餐和上课时间以外,他每天泡在实验室里长达12小时,平常如此,节假日也是如此。他把事业看得很重很重,他把时间掐得很紧很紧,哪怕还剩余20分钟的时间,他都要小跑到实验室;哪怕是看一眼他心爱的酶模型物,心里也才踏实。妻子施珺无不深情地调侃他:“你干脆嫁给实验室吧!”
许兴友一边搞科研,一边承担起培养高级人才的重担。他已经以淮海工学院的名义在中国科技大学独立招收硕士研究生,先后指导了3名研究生,其中一人已经提前一年拿到了硕士学位,赴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他先后推荐许多青年教师到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同时,他还从高校引进多名博士到淮工化工系,共同携手开展工作,他真诚地希望别人能超越自己,比他攀跃得更快更高。
许兴友的成长历程和学术成就上了国际互联网,引起国外学术界的关注。2000年10月他接到了诺维萨德大学、贝尔格莱德大学等院校的邀请函,请他前去讲学。2001年4月8日,许兴友终于开始了欧洲之行。他不仅在3所大学登台讲课,而且于6月初出席了在希腊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并向大会提交了论文。他在贝尔格莱德大学讲学期间,还完成了预定课题:新型铜穴合物的仿生研究和多硫铜、钴配合物的合成与应用研究。回国之际,贝尔格莱德大学校长皮特尔亲笔签好了一份鉴定书给许兴友,高度称赞他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
许兴友在法国、希腊、克罗地亚、南联盟4个国家进行为期100天的考察讲学之后,于7月中旬载誉而归。当他乘坐国际航班穿越欧洲和祖国上空时,俯瞰那缓缓漂流的莱茵河,多瑙河,祖国的长江、黄河,他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日夜奔流的大河啊,仿佛流淌着滔滔不绝的人类文明。涓涓细流汇成河,时代的进步离不开朵朵美丽的浪花,每一个人都要付出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奋斗,进而实现理想和智慧的奔涌腾跃,社会文明才能源远流长……
志在远方
知识是通往成功彼岸的舟楫,奋搏是驶向胜利巅峰的风帆。许兴友成功了,许兴友胜利了。他发表的论文稿件摞起来足有一米多高,许多已在国际核心刊物上发表,他真正称得上著作等身了。有人称赞他是天才,他摇摇头说,自己没有天才可言,靠得是勤奋和苦干。之所以取得今天这样骄人的成果,他认为一是得益于儿时艰苦生活的磨练,再苦再累也浑然不觉苦累了。二是得益于意志和信念。他说,看到别人玩得开心时,要能耐得住寂寞;看到别人挣大钱时,要能耐得住清贫。既然选择科研这条路,就要由凡夫俗子升华为“不念人间烟火”的坚定科学探索者。许兴友把这称为人的化学反应式。你不能完成这样的化学反应式,就不要选择科研这条路。听者为之动容,更让人感动的是他践行了自己的信念。
宝剑锋从砥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许兴友发表的论文在国际国内都产生了广泛影响,填补国内空白的有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有之,多篇SCI论文上了国际核心刊物,奠定了他在学术领域里的领先地位。到目前为止,他已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20余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他先后承担并完成了两项国家课题、两项国家重点实验课题和两项省级课题,3项市级课题,开发新产品10多项,四项通过鉴定,两项已产业化。其中SOD仿生模型物的合成研究,通过省科委鉴定,此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学术领域脱颖而出,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各种奖励荣誉也接踵而来,许兴友先后被评为“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333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