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 云

从临床医师、卫生防疫员到民主党派领导人,陈少夫一次次地在进行着角色转换。当我们阅读他的人生历程时,一个坚定执着地关注农村卫生、情系农民健康的形象顿现眼前。
困难再大,也没有为农民服务的决心大
1965年8月,陈少夫从当时的南京医学院毕业,来到盐城。“茅屋低舍,道路狭窄”,让这位出生在宜兴“小桥流水人家”的年轻人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盐城地区远比他想像的要贫困落后。“既来之,则安之。”陈少夫还是满怀信心地到第二人民医院报到,开始了他的临床医学工作。
当时医院只有三排平房,30多位职工。但这些并没有让陈少夫消沉,他暗下决心:“苏北是缺医少药的地方,更需要我们发挥作用。”他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有机地和临床结合起来,刻苦钻研。在工作中,最触动陈少夫内心的是农民看病难问题。农村交通不便,医疗水平差,许多农民都是小病忍着,直到拖到病很重时才长途跋涉到医院求治。特别是肺结核,农民患者多,严重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和健康。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农民的疾苦唤起了年轻的陈少夫的良知,对待这类病人他总是更多了一份关爱。
笃行缘于深爱。一个人能坚持几十年为一群人倾力服务,必定深爱着他们。而这种爱更深层次来源于陈少夫艰苦的“下放”行医生涯。1970年,作为“知识分子改造”的陈少夫和妻子一起被下放到大丰三龙乡卫生院。卫生院只有几间低矮破旧的危房,主要医生就是他和妻子两人。可就在这里,他却以无比的决心把全部的情感献给了农民。农民的淳朴、真诚、艰苦,像天下母亲一样教育熏陶着他,就这样,陈少夫与满腿泥巴的农民情同手足、朝夕相处了八年。
在农村,陈少夫亲眼看见一些农民因缺医少药,被病魔夺去宝贵的生命;因农村预防条件差,大批儿童染上流行性疾病:冬春流脑、夏天乙脑,不少孩子因治疗不及时,生命之花还未开放就被疾病吞噬。他同情他们,并竭尽全力为他们解除病痛。八年里,不知多少次,他给特困农民垫上医药费;不知多少次,他走村入户到农民家中义务出诊,上门送医送药。在大丰竹川围垦工程中,不少民工因集体食物中毒,急需救治,他昼夜不息,硬是把一个个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八年的农村生活,农民勤劳、善良、淳朴的品格和贫穷与困苦的生活,都在他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与农民兄弟同喜同悲,血脉相融,爱民情怀就此也深植于他的生命里。他立誓要替农民说话,要为农民做事,关注农村卫生,守护农民健康。
面的待遇再好,也没有为农民服务的感觉好
1978年,陈少夫被落实政策回到盐城。就在这时,南京一家大医院给他们夫妇发来邀请,且待遇优厚。经过多日辗转反侧,陈少夫总觉得有一份牵肠挂肚的情感令他难以割舍,那就是他和当地农民的情感,这也使他深深地意识到,自己与农民之间多年的情感已经融入到他的血脉里。当时盐城流行肺结核病,组织上委派身为肺科专家的陈少夫担任结核病防治所所长。这对陈少夫来说,真可谓是一次圆梦的机会,多年来为农民解决病痛的梦想可以更好地得以实现了!他满腔热情地投身到这项工作中。为掌握第一手资料,他带领同事们踏遍盐城农村,与农民吃住在一起,对农村流行病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多年来的临床经验使他认识到,结核病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点疾病,当时在盐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病种中,结核病排在首位。而在这类病人中,农民就占到了80%,贫困病人占50%,预防和控制工作迫在眉睫,任务十分艰巨。为此,他在全省率先提出对结核病人实行归口管理,建议各地组建专门防治机构,发现肺结核病人和疑似肺结核病人都直接转至专门防治机构,进行检查、登记、督导治疗和管理。机构建立后,为解决医疗人员缺乏问题,陈少夫组织开展专门医疗人员培训活动,亲自主讲,建立起全市结核病医疗服务网络。
当一个人钟情于一种职业时,便会为之做出不倦的付出。事隔十多年后,人们依然看到,在2003年抗击“非典”这场严峻的战役中,陈少夫老当益壮发挥了重要作用,倾注了无比热情。他向中共盐城市委请战:“在关键时刻请让我发挥一个老专家的作用。”在一线工作近一个月,白天下基层督查疫情,晚上工作,给指挥部分析疫情,提出技术建议。深入射阳、滨海等疫点看望留察对象,他因劳累过度,患了重感冒,市领导让他轮换出来休养,他反复向领导请求:“疫情就是敌情,哪能轻伤下火线!”
官职再高,也没有为农民服务级别高
1980年后,陈少夫先后担任市政协委员、民主党派领导、市政协副主席和省政协委员、常委,他得以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关注农村卫生,关注农民健康。
1989年3月,农工党盐城市委成立,陈少夫担任主委。这让陈少夫深感责任重大。后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回眸历史,我们承接着上个世纪农工党全体同志爱国奉献的光荣历史;放眼未来,我们担当着建设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参政党的历史重任。”
怎样参政议政?他总结出“四要”方法,即要审时度势找准切入点,要深入基层认真调研,要抓住机会大胆进言,要锲而不舍狠抓落实。十几年来,他先后组织农工党员对社区服务、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海堤达标建设、滩涂开发、民营企业科技进步、计划生育、乡镇卫生院产权制度改革、治理新洋港流域饮用水源污染等进行视察和调研,共形成调研报告及成果30余件。
如何解决偏远地区农民就医难,使其彻底告别“大病拖”、“小病不看”的问题?陈少夫经常带领农工党员赴农村义诊,并了解到盐城市部分乡(镇)、村卫生院(所)的服务设施和条件很差,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医疗设备严重短缺落后,使农民难以就近获得基本的医疗服务。同时,绝大部分村离县城较远,农民到县合作医疗办理报销医药费程序繁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地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使农民真正受益?就此问题,他近年来先后从多角度撰写了《乡镇医、防分设》、《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亟待恢复和完善》、《我市北三县农村卫生工作的几个问题和建议》、《重视卫生科技开发,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关于当前农村卫生工作的情况及建议》、《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职业病防治》、《农民健康教育》等十多篇提案。这些提案有见解,分析透彻,建议切合农村实际,对指导农村医疗改革很有价值,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特别是《乡镇医、防分设》的提案,不仅受到市卫生局的重视,而且引起了省卫生厅的关注。
在省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上,他在以前提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扎扎实实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的建议。有关方面采纳他的建议,加强对基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指导,确保把惠及千家万户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好,切实让广大农民尤其是贫困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由于他一心想着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关心农民的疾苦,在省政协委员中间,大家经常笑称他为“农民的儿子陈少夫”。
尽管身份变了,但陈少夫赤诚的亲民之心始终没变,用他自己的话说:“官职再高,也没有为农民服务级别高。”他很少用专车,即使去省里开会办事,也是自己乘坐长途汽车去。他算一了笔账,用一次专车得近千元的费用,可坐公交车来回只需要一百元钱。在农工党市委机关中,陈少夫是个长者,他关心年轻人的进步和生活,经常和他们谈心,要求他们认真办事,踏实做人,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作为一位领导干部,他率先垂范,廉洁奉公;作为一位医学专家,他严谨治学,不断探索;作为一名民主党派成员,他任劳任怨,尽职尽力。这,就是陈少夫。
而今陈少夫已从农工党市委主委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他一颗火热的心永远都关心着农工党事业的发展。他说,在以后的日子里还要为“全面奔小康,建设新盐城”做出自己应尽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