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席平 张凤云
2004年3月5日,由徐州市妇联、市文明办、徐州日报社、市广播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徐州首届“十大杰出母亲”评选活动揭晓,我党党员周玉茹荣列“十大杰出母亲”的排行中,因她潜心育女,培养了四名硕士生子女,被称之为“智慧型母亲”。当她身披彩带面带微笑地站在领奖台上时,了解她的人们知道她得此项殊荣是当之无愧的。
周玉茹原是徐州市中心医院的主管药师,她为事业发出了光和热。1962年她从南京药剂学校毕业后分配到铜山县农村医院工作,从她工作的第一天起,就把高尔基的“我扑在书上,像饥饿极了的人们扑在面包上一样”的名言贴在宿舍墙上作为座右铭。她勤劳肯干,爱院如家,为节约医院开支,主动拉着平板车往返50公里采购药品,同时兼管着中、西药房及库房的工作。她担任过院委会委员,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文革中因海外关系身处逆境,但从未停止过学习。由于业务熟练,曾任县药剂班、护士班及赤脚医生班的药理课教师,深受学员们爱戴。1984年调至徐州市中心医院药剂科工作,以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把关,杜绝差错,并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相继在省级刊物《药学世界》、《药剂论文汇编》中发表论文4篇。1995年工作中不慎骨折,她打着石膏绷带一月有余仍坚持上班。药房引进电子计算机时,50多岁的她勤学苦练,骑在自行车上也不忘默念指法,很快操作熟练,同事亲切地称她为“电脑(老)太太”。
1988年,她分别与定居欧、美两大洲的父、兄恢复通讯后,常常以自身体会向他们介绍家乡的变化、生活的提高、孩子学习的进步,使他们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她哥哥曾多次作为俄罗斯贸易代表团、展览团的随团翻译回国,为中俄贸易积极牵线搭桥,并在莫斯科接待过许多徐州外贸、医疗等系统的各级代表团及个人,热忱为家乡同胞服务。2003年底回国时,她哥哥又为徐州市一项出口创汇的业务而积极奔忙。
她曾任四院中心药房负责人、市委三胞委员会委员、市四院支部宣传委员、市海外联谊会理事、共建办事处台属联谊会会长、铜山县政协委员、泉山区政协委员等职。周玉茹还积极参加政协组织的各项活动,多次参加义诊和社会调查、捐款捐物,积极撰写提案,为徐州的发展建言献策,并在《政协文史资料》、徐州《彭城晚报》、《都市晨报》、《彭城老年大学校刊》等报刊上发表文章多篇。她曾被评为“精神文明先进个人”、市“优秀党员”,1992年6月被选为农工党省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
她把尊敬老人作为做人的根本。她尽心尽力地照顾瘫痪在床的婆母,为她挂水喂药、擦屎倒尿,毫无怨言,婆母感动,邻居称赞。婆母住院时同病房的病友向她的婆母夸奖她道:“你的闺女真孝顺。”她80多岁高龄的母亲,从29岁时独自抚养周玉茹等兄妹三人,一辈子含辛茹苦,备受艰辛。周玉茹曾于母亲节时在《彭城晚报》上发表了一篇《恩情难忘》的文章,表达她对母亲“厚爱难相忘,报答无尽日”的心情。她和孩子们都在精神上关心她,生活上照顾她,为她读书读报,讲解新人新事,陪她锻炼身体。每开一个新景点或新开一条公交线路,都会带她去看一看,使母亲能在她身边安度晚年。
周玉茹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为家庭奉献出情和爱。她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爱家人胜过爱自己。然而生活也有坎坷,她原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可是1992年初丈夫突然无情地抛弃她和四个女儿去了南方,只留下一套破家具和永远无法弥补的心灵创伤。家庭的破裂对她们打击是致命的,她感到生不如死。当时身在无锡的大女儿在电话中泣不成声地呼唤着:“妈妈,妈妈!不管你怎样的千悲万苦,你一定要挺过来,我们不能没有您。”二女儿说:“妈妈!不管你一生失去多少,有一点你永远都不会失去,那就是我们姐妹四人对你的爱。”在苏大读书的三女儿则在信中说:“一个好端端的家没了,心里真的受不了!我伫立在晚风中哭泣,很久很久……!”当时才14岁的小女儿说:“当心中的风雨袭来时,妈妈,我们只能躲进你的怀里……”四个女儿都不约而同地安慰妈妈说:“我们希望妈妈能健康而快乐,我们会使你成为伟大而骄傲的母亲!”在女儿们的呼唤下,她下定决心要坚强地生活下去,笑对人生自有路,天塌下来用手撑!决不能让无辜失去父爱的孩子们再失去母爱。从此她与女儿们相依为命,用自己瘦弱的肩膀苦苦支撑着这个不完整的家,坚强地独自驾驭沉重的家庭之舟。她每天起早贪黑,付出了双倍的精力和热情,除不断学习、做好本职工作、照顾好老人外,以宽厚的母爱,怀着燕衔泥、蚕吐丝的慈母深情,呕心沥血,一如既往,自强不息培育孩子。多少个风雪雨雾中的接送,多少个街头巷尾的翘首祈盼,盼孩子身心健康,盼孩子成龙成凤。她既当妈又当爸,既要操心孩子的生活起居,又要关注她们的学习成长,每个孩子的中考、高考、读大学、工作分配、恋爱结婚、生儿育女、考研读研,都包含着她太多太多的付出、疼爱和期盼!几十次的家长会和无数次与老师联系,关注孩子们成长的每一步。孩子们在骄阳似火的高考时,她会事先把湿毛巾在冰箱中冻结成块,让她们带入考场,为她们带去一丝清凉,同时也会悄悄尾随其后,以防中途发生意外而影响考试。她亦母,亦师,亦友。以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引导他们笑对生活、敢为人先。孩子们在母亲激励和鞭策下,人人珍惜时间,发奋读书。在那千军万马挤高考独木桥的时期,个个榜上有名,大女儿、三女儿、四女儿分别考入了徐州医学院、苏州大学和扬州大学,二女儿也进入莫斯科交通管理学院学习。
四个女儿在考研之前都有优越稳定的工作,但作为母亲的她希望孩子们能再接再厉,鼓励她们考研考博,以真才实学立足社会。她多方收集许多与考研有关的信息资料,供她们参考。为了节约她们有限的复习时间,在考研报名处长蛇般的队伍中,不止一次出现过她的身影。2003年初,三女儿去济南面试时,周玉茹陪同前往,并和一群俏男靓女挤在山东大学公告栏前等候张榜公布。为了能买到小女儿考研复试时所需要的一本书,她打了十几个电话,跑遍了徐州大小书店,终于及时为女儿找到所需的资料。孩子们挑灯夜战、温课迎考时,周玉茹会给她们创造安静温馨的环境。她不看电视、不高谈阔论,而是静静地看书写字或飞针走线。她的大女婿婚后一直与她生活在一起,对女婿她视如己出,疼爱有加,积极鼓励支持女婿考研,同时在经济上资助他们,给他们带孩子做家务,解除他们后顾之忧。她的三个女儿和一个女婿先后从她身边分别考上了东南大学、山东大学、扬州大学、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她常在夜深人静时挥笔疾书,使每一封家信成为孩子们感情世界的港湾,一句句叮咛成为她们人生搏击的鼓点,每次送孩子远行,挥手告别后,一步三回头,强做笑脸说再见,转脸泪双流。当孩子们放假归来,她们说学习论人生,拥被坐谈到天明。至今她们常在一起猜谜语、讲笑话、唱新歌、学跳舞、比游泳、放风筝……现在他们个个学习进步、事业有成。大女儿是副主任医师、优秀带教老师;二女儿是中国人寿总公司优秀讲师、培训科科长;三女儿、大女婿近年都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四女儿以高出分数线63分的成绩被录取为研究生。
每个成功孩子背后都有一个伟大母亲可歌可泣的故事,周玉茹不但以乳汁及爱心哺育女儿们成长,更甘当绿叶衬托红花扶持他们成才。她的孩子们说:“是妈妈把我们扶上马,送了一程又一程,妈妈是我们取得成绩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周玉茹始终保持着坦诚相待的真心、与人为善的善心、关心社会的热心、热爱生活的爱心。她笔耕不辍,1989年去莫斯科探亲,回来后写了一万多字的莫斯科见闻。她虽已60多岁,但有一颗年轻的心态,退休后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在老年大学参加了健身舞、太极拳、音乐、花卉、烹饪五个专业的学习,还在市第四医院及老年大学的运动会、歌咏比赛中获得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