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琳

她,已过耳顺之年,仍然以过人的精力兢兢业业地坚守在病房、门诊,奔波在应接不暇的会诊途中,为病患者解除病痛;她,放下繁忙的工作,疾疾奔走的身影又会出现在工厂、乡村、社区,倾听群众心声,忠实履行一名民主党派成员和政协委员的职责与义务,竭尽所能为百姓排忧解难。每个与她接触过的人会被她直率的性格和雷厉风行的作风所吸引,从她脸上你永远看不到倦容,常常让比她年轻许多的人自叹不如。努力地工作,认真地生活,她赢得了许多人的尊敬和爱戴,也使自己的人生变得丰富而精彩。她,就是省政协常委、农工党南通市委原主委高志兰。
进藏医疗援助,永远的人生财富
1977年,高志兰随江苏省第三批赴西藏医疗队进入通麦地区开展医疗援助,虽然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恶劣,历经磨难且经受过生死的考验,但每当回想起那段生活经历,她依然无怨无悔,把它当作宝贵的人生历炼。近几年,她先后写下了30多篇赴藏生活散记,那里原始的自然风光、艰苦的高原生活、淳朴的藏族学员、面对生死考验的坚定……都化作了她笔下汩汩流淌的灵动的文字。
“峡谷两边是重重叠叠的高山峻岭,这里的山神秘,没有道路,也没有人烟。郁郁葱葱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覆盖着高山峻岭,绵延不断。深秋,山林中红枫点点使这一切既充满生机,又给人一种深沉的美和火样的热情交织在一起的感觉。”尽管西藏自然环境恶劣,但在她眼中是优美的“通麦秋色图”。
“在赴藏期间,我一度因高原反应生病,室性心动过缓,心率最慢每分钟42次,晕厥一次。我的学生边巴、曲珍、达娃、松花等知道病情后,赶来给我送了两大热水瓶新鲜的酥油茶,边巴说:‘老师,西藏高原您还没有完全适应,心跳慢了,喝点酥油茶就有热量了,喝了您就会好的,老师您多喝一些,喝完了我们再给您送来。’”这是她笔下质朴的藏族学员和暖意融融的师生情谊。
患难中真挚的友情、因公殉职的平凡英雄、苦中作乐的情趣……当年的艰辛都化作了如今美丽的回忆。她说:“人生有此经历值了!面对再大的困难、再多的挫折,想想西藏的这段生活,会觉得没有什么是迈不过去的坎,会倍加珍惜如今的生活。”
心怀悲悯,铭记医生天职
“救死扶伤是医务工作者的天职,抢救病人哪怕只有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乃至万分之一的希望,我们都应该竭尽全力,做出百分之一百的努力,因为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这是高志兰常说的一句话,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1996年的一天,高志兰正在病房,忽然接到海门某医院的电话,一名慢支肺气肿、肺心、心衰呼衰的垂危患者已在转送通医附院的途中。高主委闻讯立刻赶往急诊室。救护车刚到,那位患病老人的心跳、呼吸已经停止。高主委迅速实施抢救措施,对病人进行人工呼吸、心脏按摩、加大给氧,又通知急诊室紧急气管插管,继之进行气管切开,配合呼吸机应用和吸痰抗炎、强心呼吸中枢兴奋剂、激素等的应用。在大家的全力抢救下,患者终于恢复心跳、呼吸,高主委长长舒了一口气,一个生命终于从死神门口夺了回来。在她40余年的从医生涯中,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而每每此时总是她倍感欣慰的时候,总能深深体味作为医生的崇高职责。
一天,一名20岁的女青年服大量安眠药自杀,经急诊室处理后住进了病房,虽经多方抢救,病情仍不见缓解,昏迷、紫绀加重,呼吸微弱。床位医师看抢救希望不大,向家属发出了病危通知书。女孩的母亲哭着准备让女儿出院准备后事。看着女孩那张青春脸庞,高主委说:“不能放弃!一定要全力挽救这个年轻的生命。”她立即和肾内科联系给患者进行急诊血透,并超常规加大美介眠等抢救用药剂量,全面加强抢救、观察、护理措施,经过整整四天的抢救,年轻的女孩终于被高主委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出院时,女孩的母亲紧紧握着高主委的手,眼里噙着泪说:“高主任,不是你,我的女儿已经要烧‘头七’了,你是我们全家的救命恩人啊!”高主委只是平静地说:“抢救患者是我们每一个医务工作者应尽的义务,这就是我们的职责。”
2003年的春天SARS肆虐,抗击非典的战役一打响,作为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防治非典会诊组成员、资深的呼吸疾病专家,高志兰主委就一直战斗在第一线,数不清参与了多少次会诊,在专家门诊、在咨询督查现场……处处留下了她忙碌的身影。她以深厚的专业知识、高度的责任感在南通抗击非典战役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高主委平时除承担着繁重的医疗工作外,还主持着农工党市委和政协的多项工作,本职工作繁忙,公务缠身,但只要事关抗击非典,她总是放在第一位。抗击非典初期,她就应市科技局、市科协、市疾控中心之邀,参与录制了防治“非典”科普知识VCD,VCD被分别送往市各大中院校。她还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积极参与市卫生局等单位组织的防治非典知识咨询活动。作为分工联系教育部门防治“非典”工作的市领导,高志兰主委不定期深入学校督查各项防治措施的落实情况。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通医附院总支农工党员积极响应中共医院党委的号召,主动请战要求投身抗击SARS的前线,为抗击SARS尽一份力量。她经常参加院内外的各种疑难病症的会诊,常常是不分昼夜随叫随到,总是将白大褂随身携带、形影不离,上班时穿着白大褂,下班回家带着白大褂已成为她许多年的习惯,家人也习以为常了。然而随着SARS疫情的发生,高主委经常对疑似发热病人进行会诊,还要走进隔离区去直接接触病人,她的白大褂或多或少让人“生畏”。对此,她丝毫没有退缩之意,她深知家人的担忧,更知道肩上的担子,依然如故地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精湛的医术去对待诊治每位患者。她的白大褂依然随身携带,与以往不同的是,每天必须将白大褂严密地消毒包扎好后才带回家。
尽心尽责 履行委员职能
1997年11月,居住在南通唐闸西工房的近300住户欣喜地奔走相告,他们的危棚陋屋就要被拆迁,一年后,大家就能住上宽敞的新房子。可是,很少人知道,为他们实现多年夙愿,高志兰主委尽了多少心、出了多大力。
1995年11月8日,高志兰带领市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一行10人到唐闸镇视察居民住宅新村的管理情况,当他们来到西工房时,看到这里房屋年久失修,墙体风化,骨架倾斜,白蚁丛生,门窗摇曳。更严重的是一些房屋抬头能见天,住户下雨拿盆,起风拉绳,房顶上的望砖风化移位,随时有掉下来的危险。由于人多屋小,居住面积严重不足,棚披相连随处可见,使室外通道越来越窄,通风采光越来越差,几乎到了“救火进不去,死人抬不出”的地步。目睹此景,高主委心酸地流下泪。视察结束后,她的心绪一直不安,毅然决定写信给时任市长杨任远:“居住在西工房的唐闸工人,他们为南通市的发展孜孜不倦地劳作、创造和奉献,我们市政府应当使用特殊政策,立即改造西工房,尽快让这些危棚陋屋消失,造福于唐闸的百姓。”在同年召开的市长、政协主席联席会上,在市政协捐赠会以及春节联欢会上,只要能见到杨市长,高主委就不失时机提及此事,希望市政府能早日“雪中送炭”。在她的不懈努力下,杨市长作了重要批示:“我们应该下决心解决这一唐闸人民盼望之久的‘难事’,用我们的实际举措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1998年12月西工房二期改造工程竣工。如今的西工房旧貌换新颜,五幢崭新的住宅楼取代了破烂不堪的危棚陋屋。现在,每每想到此事,高主委就感到特别的欣慰。
2004年2月6日,对于南通的古琴爱好者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中国近代最有影响的古琴之一的南通梅庵琴社举行了复社揭牌仪式。梅庵琴派传人、农工党员、84岁高龄的陆甸坤老人激动地说,南通梅庵琴社能够复社,梅庵琴曲今又重放异彩,应该感谢高志兰主委。
南通梅庵琴派在我国近代古琴界颇负盛名,由我国四大古琴家之一、农工党南通市委前主委徐立荪先生所创立,“梅庵琴曲”在继承和发展传统的基础上,以清丽委婉,空灵美妙的天籁之音及其独特的风格深为行家所赞赏,也为其他琴派所推崇。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南通文化中的这颗璀璨明珠被湮没多年,琴社也因长期没有活动而被注销。高志兰主委了解详情后非常忧虑,2003年市政协全会期间,她联合6名市政协委员提出了“恢复梅庵琴社和保护梅庵琴曲以防失传的建议”的提案,要求重新组建梅庵琴社,物色培养热爱古琴、德艺双佳的接班人,并着手抢救梅庵琴曲。
高志兰主委的提案引起广泛关注,并很快得到有关方面的积极回应,市文化局数次约请高志兰主委以及原梅庵琴社成员进行座谈、磋商,决定成立梅庵琴社恢复筹备工作小组。2003年底,经过紧张筹备,在市